第484部分 (第1/4页)

幕。

这样正式的堂议赵石也是头一次参与,和军中军议相比,少了几分肃杀之气”但气氛之端凝厚重却犹有过之,赵石瞄了瞄端坐在对面的李承乾,而这位老冤家好像也心有灵犀般瞅了过来,两人眼神一对,好像激出一连串的火huā,李承乾微微一笑,偏过了头去,丝毫不介意将自己的傲慢和不屑清晰的流露出来,赵石嘴角也牵出一抹冷笑,心里暗骂了一声娘,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议的头一件事,便多少跟他有些干系。

第一件拿出来的便是京军编练事,如今京军主要分为三部,羽林左右卫以及雄武军,这三部就占了京军九成,其余向左右屯卫还能提是上一提,但左右武卫等,却已形同虚设,只是名字还在,编制也还有那么一定半点,但实际上,却已经算是裁撤的比较干净了,不光没有指挥使,且连属官也只保留了那么小猫两三只,多数皆是赐给勋贵子弟的闲职。

说起京军来,正德末葬,对京军就有整编之意,但那时正德皇帝老迈,诸子争位愈演愈烈,即便有心,却也腾不出来细细梳理,而赵石正是在那个时候适逢其会的登上了羽林左卫都指挥使的职位。

当然,如果真要说起这个,在座的还有一位肯定心里不是滋味,这人正是枢密舁使李严蓄李大人了,十年之前,不过京师情形如何,他李家可是和现如今有天壤之别的。

那时李氏三兄弟,一个在兵部,把持兵部权柄,俨然已是兵部尚书一般,而李严蓄的亲兄弟李严禄,那时却是羽林左卫都指挥使,加之堂兄李敢当把持雄武军兵权,一门三兄弟,也算得上是显赫一时了的。但随着李氏兄弟卷入皇位之争,波澜迭起,最终却是差一点闹了个一败涂地,李严禄削官罢职,被贬为庶民,李严蓄多支撑了一段时日,最后差点被抄了家,却只有一个李敢当一直置身事外,虽无大碍,却也受了波及,之后数载,被羽林左卫压的几乎抬不起头来。新皇登基,李家元气大伤,到现在虽有起色,但也只是起色罢了,李敢当和李严蓄两人皆以年迈,勉强撑住李家还成,要想恢复当年风光却只能看下一辈儿的了……

这些都是旧闻,不需赘述,而景帝登基初始,其实就已有了整编京军的意思,尤其是羽林左卫在赵石率领之下,数载征战,威震四方,也让许多人对京军现状有了不满,不用景帝开口,其实这几年,整编京军的声音一直就未曾少过,不过却一直拖延至今,其中缘由不用说,谁又能不清楚?如今大秦朝政渐稳,此事被郑而重之的提出来也就在情理之间了。

大体章程是由枢密院拿出来的,在这个上面,兵部争不过枢密院,也只有听着的份儿,京军各部,有名无实的,彻底裁撤下来”分京军为四部,雄武军,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已经左右屯卫各为一部。

而四部京军,各部定额八千,雄武军以及羽林左卫人多势众,皆已万余,却是要精简下来”多余将校兵卒,皆补入羽林右卫以及左右屯卫等等……

对于这些执掌权柄的重臣们来说,不过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议了一下,但对于京军来说,这可就是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动了。不过这事赵石也看得出来,只不过是个开头罢了,整编京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其中将校调任,军兵裁汰补充,都非是一言两语能够定下来的,尤其是兵部尚书李承乾直言不讳,提议选地方团练精壮健儿补入京军,显然,这事兵部虽然议过,但却未曾事先知会枢密院,措手不及之下,弄的有些冷场。枢密使大人反应有些慢,决断也要欠上一些,反而是一直没说话的魏王殿下开口便道,京军拱卫京縻”临近帝侧,向有陛下亲军之美名,自太祖时起,便选亲贵善射勇健之士当之,为何?取其忠义尔,团练备军”疏少操练,来历各异,若有一二心怀叵测者侧身其间”后果殊难预料,本王以为此议大谬”断不能行……

一番话,当即毫不留情的将李承乾堵了回去,最后,这位魏王殿下还似笑非笑的瞄了一眼赵石,没等脸色有些发黑的李承乾开口反驳,就将烫手的山芋抛到了赵石这里,此事事涉羽林,而羽林左卫战功赫赫,有目共睹,我等何不听听羽林中郎将赵大人做如何说法?

赵石今日与会,其实只为一件事情而来,那就是新军,其他的事情,管你闹的如何天翻地覆,他都不想掺和,见诸人目光瞅过来,微微皱眉,拱手道:“赵石自认领兵打仗还算小有心得,这整编军伍之事却是一知半解,不敢置喙,还是诸位大人自己商量的好。”,他这推脱之意再明白不过,除了魏王李玄道开始时不知为何撩拨了这么一句之外,之后各人便开始各自争论,商议整编框架,再无人理会于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