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但是,现在这一切却突然消失。

消失得莫名其妙!令人愤怒!

生病后几个月的事,我却几乎都记不起来了……

它们一片模糊,不被理解!

这种感觉真的很怪异,很可怕……

这种感觉是听力刚发生障碍时所引起的。隐约记得我坐在妈妈的怀里,紧拉着妈妈的衣摆,跟着她忙里忙外、到处走动。

人们用嘴巴交谈什么,我全然不知……

我看世界就是一部无声电影。

向蝉而生58

渐渐地,我甚至可以忘却声音这件事情了。我逐渐只靠揣摩别人的动作、表情,来明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还靠着自己的简单手势、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欲望、要求……这正是危险的开始——我渴望与人交流,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摇摇头表示“不”。

点点头表示“是”。

翘翘小指头表示“坏”。

翘翘大指头表示“好”。

拉着别人往我这里,表示“来”。

推表示“去”……

当我想吃东西时,我就以切菜、做饭或者吃饭的动作表示;想告诉别人冷时,我会缩着脖子,做发抖的样子。以至于后来我上了幼儿园,向老师表达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我就一边流泪一边做出骑摩托车的动作,因为爸爸妈妈那时候是骑摩托车来接我回家的……

语言原则的研究者发现这种用动作会话是如此富有教益,因为它有益地、十分详细地阐明了会话的过程。在这里所采用的表征有两类。

眼前的物象用第一类表征来显现。

人们的研究表明:

假如聋哑者想说“手”或“皮靴”,他就换自己的手或皮靴。在有语言能力的人说“我”、“你”、“他”的情况下,聋哑者就直接指自己和另外的人。为了说明“红的”或“蓝的”,他就换换自己嘴唇的内部或指指天空……

他表演喝,那么这就意味着“水”,或“喝”,或“渴”。

把面颊贴附到手上则表示“睡觉”,或“假寐”。

像在拍打时那样用手富有表现力地一挥,按情况可能意味着“长鞭子”,或“马车夫”,或“出发”。

用动作表现“火柴”,像把它燃着(作划火柴的动作)一样;

“蜡烛”——支起食指模仿蜡烛,好像把它熄灭……呵呵,无声的交流,究竟是悲哀,还是幸福?!

向蝉而生59

当然,很多的时候人们会一再弄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个时候,你就会万分愤怒……

对自己,对别人。

我小时候愤怒的对象多是自己,因而常常会自伤。例如,用手狠抓自己的面部,直到弄出“血”来;同时扭曲着面孔,十分恐怖……

我妈妈往往会被这些场面吓住,不知所措……现在想起来就非常惭愧。身体的疾病,往往会带来同等的心理问题。

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竭尽所能做出各种动作,极力让我了解她的意思。这些动作就是人类最初的语言。

你了解她的意思吗?

全世界共用的语言,是肢体的语言和——爱的、心灵的语言。我记得,我总是可以清楚地知道妈妈的意思。

根据妈妈的动作和声音,很快就学会了母语……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照的过程……

声音、动作、实物……这些好理解,可是,“抽象概念”呢?抽象概念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那么,我们是如何学会它们的呢?

比如,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什么是“恨”?

什么又是“难过”呢?

也许你会说:没有可以去“学”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没错,这种“自然而然”是因为在你遇到这些场合的时候,老是有人对你重复,“爱”,“恨”,“难过”或者“毫无感觉”……

爱和被爱的感觉。

这样,你就逐渐学会了这些比较高级的“概念”,不但会说,会用,而且真实地感受到了“它”们的意义。但是,这些,对从来都听不见这些声音,也还不会认字的聋孩子来说,会是多么困难啊!

他们,是要晚一点才会学懂这些概念的。最有可能的是在学会认字之后。因为,只有文字——才是聋哑人替代肢体语言,表达丰富语言的唯一符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