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页)

事实上,公孙玉的这封信件里隐藏着将影响大郑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如果赵瑟这个时候拿着这封情书去找她的祖母,那么很多说不清楚是幸运还是不幸,很多说不清楚是轰轰烈烈还是荡气回肠的故事可能都不会发生。然而,这时候的赵瑟彻底沉浸在对公孙玉的爱恋与愧疚中,大多数值得注意的细节她都忽略了。

赵瑟的脑中也曾有一些怀疑一闪而过,比如为什么河西各个边城的守军要有大的调动呢?冬天的时候边关飞雪,道路阻塞,两方都要歇下来过冬,从来不会在冬天调兵。难道真如河西大都护在请求增兵的奏折里所说的乌虚将要大举叩关吗?比如她的十一要去刺杀的什么人?为了什么原因?

这一切怀疑,在赵瑟这里,在保证她的十一安全与隐秘的前提下,都是微不足道的。不用想赵瑟也知道,如果把这封信拿到祖母的面前,她和十一的事情将不可避免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祖母为了傅铁衣手中的兵权,为了她和傅铁衣的婚事畅通无阻,一定会有一些非同寻常的手段施加在她的十一的身上。

或者是温和的、含情脉脉的,或者是断然的、不留后患的。不管是那种,都不会是什么好事情。那样她和他都完了。赵瑟一点都不怀疑,她的祖母或许对皇帝陛下的阻挠暂时无可奈何,但是,要抹煞她的十一这样一个存在,绝对是连一个两指来宽的条子都不必写的。

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赵瑟最终选择了彻底的沉默。

这对她来说,是幸还是不幸,目前还根本都无从无从判断。赵瑟只是知道,沉默是她唯一的选择。

几天之后,也就是宣华二十三年的十二月一日,一个对赵瑟而言如同晴天霹雳一样的消息毫无预兆从天而将,震得赵瑟摇摇欲坠。

在这一天,皇帝正式颁下圣旨:因为河西增军之事,廷议多日不能决断,所以特别召诸镇边帅回都会商。这其中,就包括正在河北主持平寇的河北道节度使、武成侯傅铁衣。

据说,朝廷百官大多数反对动辄召边帅回转的都城的做法,并为此苦苦劝谏。然而皇帝陛下圣意已定,天心难回,圣旨最终还是顺利地发了下去。

()

即便不用看祖母大人和祖父大人相携弹冠相庆的场面,赵瑟也可以断定,这件事情,他们替皇帝出力不少。然而,事情真会想他们预想中的那样顺利吗?赵瑟对此坚决怀疑。

然而,不管她如何嘴硬,看着元子抄给她的单子上,河西大都护张玉、河东观察使曹文昭、安南节度使欧阳明月、范阳节度使傅铁衣、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等共十镇藩帅一长串名单中傅铁衣三个大字时,她真的是欲哭无泪。

我该怎么办?十一……子周……

赵瑟的头因为烦恼而疼得发紧,搭在太阳|穴上的手无意识地滑落,沿着鼻梁、喉头,胸口,最后停在她平坦的小腹上……

谋略

宣华二十三年的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作为大郑牡丹王朝中心之地的上都的气氛空前紧张。不要说众人齐心合力装扮出的歌舞升平越来越呈现出需要极力遮掩破绽的窘态,就连麻雀都似乎感染到了这掺了水一样的沉重,一大群一大群地躲进又黑又壮的烟囱里。如果胖乎乎的厨子拿着大扫把去拍打,麻雀们就会“扑啦啦”一阵乱扇翅膀,像一阵黑旋风一样盘旋着飞出烟囱……

随着诏令藩帅入都的圣旨的准备与正式颁布以及早就预定好的公主大婚之期——宣华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一天一天地临近,两件必然会对大郑未来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最终也该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刻。

众所周知,所谓的两件大事,其一是由河西大都护、武安侯张玉提出的河西增兵的请求,其二就是正式公布公主大婚的人选。这两件事情毫无疑问都重要之极,而正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才会拖到今天这个拖无可拖,再也拖延不下去的地步。

公主的大婚不必细说,从公主十六岁的笄礼之前就开始动议,一直拖到如今的二十一岁才最终定下大婚的吉期。宣华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这一天不仅是一个千挑百选的黄道吉日,还是大郑公主二十一岁的生日,一个女子完婚的最后期限。所以,不论如何,谁是公主未来的丈夫,非要在这几天正式宣布不可。

至于河西增兵之事,情况要复杂一些。据大多数人的看法,元旦之前应该是最后的期限了。开春的时候,是乌虚每年都要例行叩关的季节,如果要增兵,现在就非开始办不可了。否则,就算勉强能调兵遣将,把人凑齐了送过去,粮饷物资却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全部送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