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张绣回营后,请教贾诩说:

“我开始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肯定会失败;后来我用败兵追击得胜之兵,而您说肯定会取得胜利。后来的结果又都和您说的完全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贾诩解释说:

“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将军虽善用兵,但毕竟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开始撤退,曹公必然亲自断后,周密布署;追兵虽精,但将既不及对方,对方断后的士兵也必然都是精锐之士,所以知道前往追击必然失败。曹操攻打将军并没有发生了什么失误,力未尽而退兵,肯定是后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在打败将军后,必然会率领轻军先往回赶,即使留有部将断后,部将虽勇,却又不是将军的对手了。所以将军虽以败兵去追,也是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张绣听了这番分析,非常叹服。

七月间,曹操回到许都。荀彧问曹操:

“到安众前您就料定到安众后会把张绣打败,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回答说:

“敌人阻挡我们撤军,把我们逼到死地进行决战,所以我料定我们会取得胜利。”

《孙子·军争篇》中有“归师勿遏”的话,意思是返回驻地的军队不要去阻挡。《孙子·九地篇》中还有这样的话:“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意思是说,将部队置于没有退路的死地,士兵就会拼死决战,去夺取胜利。曹操的安众之战便是对这一军事思想的成功运用。当然,曹操在战术上也作了巧妙安排,如果在具体指挥上发生失误,置之死地也不一定就能生存下来。曹操连夜凿地道将辎重和一部分兵员转移,给对手造成已经逃跑的错觉;而在后面却留下了一支精锐的伏兵,自己留下亲自断后。当敌人来追击时,自然就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取胜也就是必然的了。将士英勇战斗也是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在这场战斗中,曹仁、李通等人都出了大力。曹仁开始未随主力行动,而是带着所属部队别攻他处,配合主力攻势,共俘获敌方男女三千多人。当曹操撤军,被张绣追击,作战不利,士气下降时,曹仁激励将士,振作精神,从而一鼓作气击败了张绣,曹操对此十分赞赏。李通本来率部驻守汝南西界,当刘表派兵援救张绣,曹军处于不利时,他率部连夜赶到,带头冲锋陷阵。战斗结束,回到许都后,曹操任命李通为裨将军,封建功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南征张绣(5)

当然,曹操在这次战斗中也有疏忽,被贾诩钻了空子。如果在自己亲自断后、击败张绣后仍妥善地安排好断后问题,使张绣无隙可乘,那就更为完美了。

三“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袁绍每次得到献帝诏书,总担心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以许县地处低湿为由、想把献帝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控制的图谋,又因曹操拒绝迁都而化成了泡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谋士田丰确曾劝过袁绍,说:

“迁都的计划既然不可能实现,那我们就应当尽快进攻许都,奉迎天子,然后以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是上策。不然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曹操的俘虏,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田丰字无皓,钜鹿人,颇多谋略。原为冀州牧韩馥的谋士,但不被信用。袁绍兼并韩馥后,投到袁绍麾下,袁绍任他为别驾,十分信任,但在关键时刻往往不能采纳他的建议,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保万无一失,曹操得知袁绍将要袭击许都的消息后立即撤军,但赶回许都后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曹操三次南征张绣,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获胜,第三次互有胜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曹操未能消灭张绣,但张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进攻许都,南边的局势暂时平稳下来。在这种情势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先东征吕布,平定了徐州,并打败了袁术。

建安四年(199),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线对峙。袁绍为了拉拢张绣一起对付曹操,派使者来到穰城,约张绣出兵进攻许都,同时给贾诩写了一封亲笔信联络感情。当时袁绍势力强大,张绣打算答应袁绍。不料贾诩当着众人对袁绍的使者说:

“你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国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反目为仇、互相攻伐的事。贾诩冷不丁这么一说,毫无思想准备的张绣不由得大惊失色,脱口而出:

“您怎么这样说呢?”

但贾诩胸有成竹,话已说出,使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