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嘶共荒芾斫馔夤�宋�裁椿岚丫尚��诜现铰ɡ铩! �

但日本的评论家山川晓夫却不像马金迪这样富于人文色彩。他从一些经济数据的对比中得出了“中国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人民生活一点也没有改善”的结论。此时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三十分之一。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文革”开始后的这十几年留给中国的只是一片空白。

武汉钢铁厂在建厂初期,苏联专家撤走后,就一直自力更生。现在,它更像是一片沼泽地。应邀去武汉钢铁厂参观的日本高级技术人员在参观工厂时需要穿上高腰的胶靴。山川对此感到震惊,因为同时期的日本钢铁厂,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公园式工厂里,已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管理。

这一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据山川晓夫估计,只相当于日本1877年到1887年这十年中的数据。山川还悲观地估计,此时在工业上对中国进行援助的话,可能会引起某种社会矛盾或者新的社会不安。但他显然认为邓小平也知道这些现实情况,却还是坚定地决心实行“四个现代化”的路线。

不过也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像山川那么悲观,至少《日本经济新闻》的一位记者认为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商业的现代化。这位来上海的记者看到的南京路已经是一条繁华的街道。百货店里衣料和电器琳琅满目,陈列也别具一格。中国甚至已经有了24小时营业的商店,但那时叫“昼夜商店”,1978年的消费者更多地称它们为“小店”。上海市内的各个菜市场在这年夏天开始实行“电话预约定菜制”。引进自动售货机也成了一件新鲜事。上海的《解放日报》甚至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超市。这种商业业态在当时的中国是闻所未闻的。

美国人对投资中国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一位代表一家化学公司同中国做生意的商人说:“任何西方企业如果打算冒险把大量资本投入中国的合资公司,那简直是发疯。它们根本控制不了这些企业。”但美国一些大量进口鞋子的贸易商已经开始初步探索中国工厂的生产状况,然而中国人却并不让他们参观工厂。

中国正在计划开办一些轻工业品的合资企业,但香港的观察家认为,对中国的轻工业领域,西方公司大概不会像在石油钻探设备等重工业领域那样蜂拥而上,激烈竞争合资机会。事实上此时中国已经开始了和一些美国公司的初步谈判,并且希望在这些合资公司中采用国外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中国的打算是在一段时间内(通常说是五年),用工厂生产的衬衫、鞋子或者手提包来偿付给外国投资者,这些产品价格要大大低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南朝鲜(现在的韩国)同类产品的价格。在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厂房、设备和技术将全部归属中国人。但美国人认为,这仅仅是中国所倡议的合资企业模式的一些“说明动向的细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也敦促美国和其他国家仔细研究中国的建议,并且需要保持小心谨慎。

美国人认为这些合资企业将会建在福建或者广东,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准备好了要和这两个省的当局进行谈判。在一些美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已经变得更为讲究实际了,因为中国需要技术,也需要出口市场。

同时香港也已经有一两家公司蠢蠢欲动。它们的整个市场路线图是先在中国进行初加工,再到香港进行精细加工,然后销往美国。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规模地降低成本和避税。

虹桥书吧。

第5节:黎明前的躁动(1)

黎明前的躁动

1978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都已经感受到这个国家破晓前的躁动。

远在非洲的埃及已经观察到中国的一些变化。这年年底埃及的《今日消息》总结说,1978年,中国是地平线上的一颗明星。

邓小平已经被证明是无辜的,中国共产党承认以前对他的批判都是不实之辞。中国的“大字报”虽然还可以见到,但是内容已经变成了批评毛泽东和他的一些思想观点。中国的外交官也不再被要求一定穿“毛式”服装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穿西装。这个国家已经在修建为了旅游业而设的饭店。西方舞蹈开始被接受。中国已经决定和资本主义的美国建交。

宣布中美建交的时间最后定在1978年12月16日。这天上午,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报:上午10时将有“重要广播”。此前,中美建交的谈判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绝大多数中美公众都对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感到意外。

上午1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