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湟捕嗔�2个。凯歌牌此时已是上海的名牌产品,受到政府的支持。飞跃牌和金星牌同样也享有此种殊荣。

这一年的6月8日,中日合资的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开工投产了。这是福建方面和日本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日立家电贩卖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东荣商行一起合资的项目。按照计划,这一年福建日立将生产九万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和两万台14英寸与20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要不了多久,他们的产品将成为80年代高品质电视机的象征。差不多同一时期,日立西安的合资企业陕西彩色显像管厂也开始试制了。由松下电器输入的黑白显像管生产线也已于6月在上海建成。北京电视机厂与松下合作的彩色电视机装配线也在一个多月后完成。电视机零件已经开始走上国产化的道路。

几个月后,中国停止了进口电视机、收音机和录音机,日本贸易振兴会认为中国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羽翼未丰的电视工业,并且避免把有限的外汇储备花在这样一些消费品上。日立、飞利浦和联合电子工程公司早在1979年中期就开始向中国出口黑白和彩色电视机,但在这一年,他们一张来自中国的大订单都没有接到。进口电视机已经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而在过去,进口电视机的外贸商一直是和省当局打交道的。

但这些被外国人看起来“羽翼未丰”的中国电视机厂商却正在急速成长。北京的东风电视机厂在1979年11月采用了三洋的显像管生产黑白电视机,到了1981年1月,已经可以用国产零件生产一部分产品了。此时东风电视机厂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年生产黑白电视机20万台,彩色电视机两万台,这个数字甚至比四年前全国的总产量还要高。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22节:电视机时代(2)

东风电视机厂甚至开始了出口计划,计划是两万台,目的地是东南亚和非洲。但此时中国电视机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电视机此时一台的售价折合人民币大约是80元,东风电视机厂的产品却要200元,高得让人无法接受。但一旦零件国产化以及生产体系确立,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日本经济新闻》在这年的10月发了一篇《中国电视机生产步伐加快》的报道,认为在电视机领域,中国内地成为强力竞争对手的日子即将来临。

在上海,从这年的7月开始,商业部门对电视机的销售开始敞开供应了,甚至还有了分期付款的方式。7、8两个月,电视机的销售就达到了43 900台,其中超过10 000台是分期付款卖出去的。

不过此时电视机的质量还不敢恭维,甚至有电视机突然燃烧爆炸的报道。报纸为此还提醒消费者,虽然电视机燃烧爆炸是“极个别现象”,但还是要大家注意看电视时的安全。“观看电视,要相隔一米以外的距离”,并且当嗅到发焦等异常气味或者听到跳闸响声这些异常的预兆时,要立刻停止观看,送给有关单位检修。报纸还提醒大家看完电视要关机,并且切断电源。报纸一再强调,“只要使用得当,一般是不会燃烧爆炸的”。

电视改变了生活方式,这点毋庸置疑。晚上到北京幽暗的里弄一转,就能看到人们簇拥在家里的电视机前,脸庞映照着荧光屏看电视的情景。在饭店里,服务员大模大样地坐在电视机前,迷头迷脑,像小孩一样,对顾客的招呼充耳不闻。人们经过调查发现,某一个地方有了电视,“美国之音”和其他外国播音节目的听众就大为减少。

但此时的电视节目乏善可陈,大多数观众也只能收到可怜的几个频道。电视此时的重要功能还是“舆论宣传”作用,“使电视宣传更好地为党的调整方针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不过,观众显然更爱看外国的电视剧。在收视率最高的星期六和星期天晚上,中国的电视台已经开始播放英国、日本等国的电视连续剧,虽然这有点刺伤某些观众的“爱国心”。此时,星期天播放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大受欢迎,这部片子日后还将成为70年代生人的童年回忆。上海电视台则在播放日本的《姿三四郎》。虽然一般观众都爱看娱乐性强的节目,但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对外国的商业广告和戏剧流露出反感情绪,甚至打电话或是写信给电视台,表示“抗议”。

此时电视剧脚本的稿费大约是100元,比起京剧的 1 000 元或是话剧的1 500元,相差悬殊,因此一些有名的作家并不愿意写。电视台也普遍缺乏经费。看来这个问题由于国家财政困难的原因,短期内似乎并不容易解决。

这一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