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嘀健! �

新华社记者据此写了报道,引发了全国商业系统开始打假,温州的劣质鞋霎时成了过街老鼠。1987年8月8日,杭州市下城区工商局执法人员在市中心的武林广场,一把火烧毁了5 000多双温州产的劣质皮鞋。这个事件对全国震动颇大,全国各地对温州鞋一片喊打声。许多城市的商场挂出了告示:本店拒售温州鞋,有的甚至干脆就是“本店无温州货”。此前的温州产品,已经开始行销全国,皮鞋尤甚。就以温州松台皮革厂为例,这家只有300人的小厂,此时却能生产500多个品种的皮鞋,产品已经大量涌进了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各大城市。但这个事件,一下子让温州货的信誉跌入谷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温州皮鞋甚至都不敢贴上“温州制造”的标签。

日后创立奥康皮鞋的王振滔是年22岁,正在武汉卖他的温州皮鞋。尽管他声称自己经销的皮鞋并不是伪劣假冒产品,但却因为他和他的产品都来自温州的缘故,他与朋友合租的柜台被工商局查封,4 000多双温州皮鞋以5元一双的价格被拍卖。不服气的王振滔决心为自己、为温州鞋讨个说法,便与武汉工商部门打起了“民告官”的官司。尽管他最终胜诉,但是,4 000多双皮鞋的的损失却只获得了2 000元的赔偿。

杭州的火烧温州鞋事件在很多年里令王振滔和温州鞋业耿耿于怀,日后,王振滔和他的同行还将选择以同样的方式来挽回温州鞋的颜面和自己的清白。多年以后,在一次接受电视采访时,王振滔还对当年武汉工商局查封他4 000多双皮鞋的往事感到愤愤不平。

但杭州的这把火,对温州皮鞋而言并不算过分。这些被查处的皮鞋,都是用劣质的纸板偷工减料制作而成。杭州的工商部门还把温州的这些生产厂家都列入黑名单,今后要再进入市场,就需要经过杭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抽样检测合格并出具检测合格证明方可销售。那些销售劣质温州鞋的商店和个体户也受到警告,如再被发现,将被没收全部非法所得,并且再处以非法收入15%~20%的罚款。对库存的劣质皮鞋,也将打上标记,以惩罚性价格出售。

←虹←桥书←吧←。

第46节:1987年时代的英雄(3)

温州皮鞋只是此时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一个缩影。这一年的10月15~30日,“全国打击假冒行为,保护名优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前四天就有4 000多人前去参观,不少人还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仅是展会开幕的头两天就达到了300多起。轻工业部之前甚至向北京市民公布了一个电话号码,用以向消费者征集劣质的轻工业耐用消费品,准备“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教材”在用做展览后由生产厂家回购。

一些电器产品的仿冒和质量低劣备受关注。这几年市场上质量低劣的电冰箱尤其多,这和电冰箱的需求旺盛不无关系。虽然工商局和物价局也为解决这一问题发了通知,“责成商业部门解决”,但利益受损的消费者还是很多。洛阳轴承厂的徐刚投诉他的孩子所在学校集体购买的电子琴,这个电子琴由江苏南通模具厂生产、上海无线电七厂监制,每台90多元,但用了一个多月就发现音调不准。山西古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的马庆军则是在前一年8月买了一台不知产地、厂名的金宝牌彩电,刚买来就发现亮度不好,到了这一年4月更是在屏幕上不时出现蓝色,从此,彩电变成了“蓝电”。

就算小到花生牛轧糖也有人假冒。1982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的百花牌花生牛轧糖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由于假货盛行,是年他们的产品已经不再畅销了。一开始,生产这种产品的上海华山糖果厂还莫名其妙,等后来收到了大量的消费者投诉信,还真的以为是自己生产把关不严,便竭力抓产品的质量和检验,可是投诉信还是源源不断地飞来。一次西北的一位消费者的投诉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位叫龙魄的消费者在信中说,他买的花生牛轧糖有一股怪味,根本无法咀嚼。华山糖果厂的人这才明白原来是被假冒了。这些假冒产品有和百花牌一样的包装和品名,只是厂名不同,但这个厂名是被“巧妙地”包在里面的,根本注意不到。一些厂为了赚钱,甚至将发霉生虫的花生全都倒入锅里烘炒,糖浆里也根本没有奶油,有的仅是拌进了少量劣质奶粉。一个小厂的厂长更是直言不讳:“上海1 000万人,只要一人上一次当,我们就可赚大钱了。”这家饱受假货困扰的糖果厂甚至还无力打官司,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搞清了一些厂家侵权的事实,他们得到“有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