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那似乎是鲜血的颜色……”王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透着心痛。

总算是按着相关要求处理完了占地的玉米,但对于创业不久的王石来说,却是一个残酷的结果:不仅把白手起家赚的40万搭了进去,他还有负资产70万元。破产随时都有可能。

王石似乎天生就明白黑夜和天明的辩证关系。他又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再次北上收购玉米!

从广州搭上飞大连的航班,王石找到了大连粮油进出口公司,全收了对方万吨的库存玉米,只不过要求“到达目的地深圳蛇口100天再付款”。

谈起这样的决定,王石回忆说,他不相信香港人从此之后不再吃鸡。只要吃鸡就得养鸡,就得消耗大量的玉米,而到时候也许就只有王石手中才有现货了。因为当时的情况是谁都不敢再要玉米,市场价也到了最低。

不过,王石也曾坦言:如果玉米运到深圳,香港人还没有唤起吃鸡的热情,就会造成更大量的玉米积压;如果玉米到了深圳100天后香港人仍然固执地“以鸽代鸡”,那他只有彻底认输了。

最能反映出王石当时心境的,莫过于这样的一句话了:“香港人啊,你们吃鸡啊吃鸡啊……”此话出现在王石的传记里。

命运还是要光顾那些胆大而智慧的人。

就在王石的货船到达深圳的前两天,香港报纸刊登了一条消息:之前的报道有误,饲料中不存在致癌物质。

王石再次绝处缝生了!玉米瞬间变成了金豆子。王石不禁“双手叉腰仰望天空,天空是那么的蓝,云朵是那么的白……”

事后结算,王石不仅补回了赔掉的钱,还赚了300多万元。

至此,特发贸易部也适时地升格为贸易公司,饲料组与其他的业务组一样,“也跟着水涨船高升格为饲料科了”。

只是天生喜欢新鲜刺激的王石,已经逐渐地将兴趣转向了别处。这期间,深圳做玉米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码头上堆放的玉米到处都是。而精明的王石更多地只是拉着正大康地的买手在珠三角采购现货,中间倒一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赚得少一些,但是没有风险。至于上级领导曾质疑他,正大康地怎么能让他做而不自己来做。王石多少有些得意,因为正大康地“相信王石嘛。”且王石自己更认为这种做法符合“走正道、靠大树、傍财神”的九字经。

王石的解释让上级也眉开眼笑了。

后来王石也公开表示,那段时间他已在考虑“激流勇退”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认为饲料行业在中国能够成为一个有前途的行业,见好就收吧。我的兴趣转移到科学仪器,开始协助西甫做电脑、复印机进口业务。”

躁动的历程(1)

王石曾坦言,到深圳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环境,因而赚钱是他最原始的动力。特别是一想起自己在外经委时,外商那种和国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品质,更是深深地触动着他。只是,随着生意业务的不断进行,他才越来越体会到,创造财富的过程其实更令他感到愉悦和爽快。

于是,越来越衷爱这一过程的王石,又主动跳上了新一段躁动的历程。

1。 一仆不奉二主

深圳特发公司的业务几乎无所不包,和王石同一天在此上岗的张西甫的电子业务开展得也有声有色。王石好动的心思也被吸引了过来。

到深圳一年后的1984年5月,王石开始参与“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筹建,展销进口办公设备、视频器材。

说起那时的情景,王石在自己的回忆记录中讲述了这么一件事情:

任中心经理的是“*”前的姓陈大学生。她外贸业务能力强,性格倔强。一次,在展厅的装修风格上她同王石争执起来。两人互不相让,争着争着,她从经理椅站起来,将一串钥匙往桌子上一放,“经理我不当了!”推门走了。

尽管王石后来表示是因为对工作的看法不太一致发生争执,不过笔者认为,这也反映出了王石性格中那份不轻易服输的特点。

于是,机会又一次留给了有心的王石。他被要求顶替姓陈的经理位置。然而,让王石想不到的是,他的省外经委编制此时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障碍,要么回到省里上班,要么与外经委解除行政关系。

王石选择了后者。

“我无意走回头路。行政关系离开外经委前,外经委同特发合作的饲料业务要有个了断。”王石回忆说。

不久,随着一张85万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