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 (第1/4页)

最关键的地方看来就是被宋徽宗掐去那一段,那么小一点地方能写什么呢?

带着满腔的疑问,我们离开了太原城回到联军大本营。

是晚,一车车的粮草从太原城里源源运进联军大营。北宋的军队已经被打垮,他们原计划在此与金兵鏖战,所以囤积很厚。同时,王寅和方镇江的运输工作也很顺利,联军物资空前丰富。晚上10点半的时候,我们开始统一分发物品,不论各军手里还有没余粮,一律按人头均摊。联军士兵除了得到两天的口粮以外,还每人领到5袋方便面,两袋面包,一听午餐肉和一听沙丁鱼罐头。除此之外,还有250毫升牛奶和三筒矿泉水——这些瓶子都被他们妥善地保存起来以便日后行军再次使用。王寅的不着调再次得以体现,他硬是以进货量多的借口跟人家厂家讹来半车口香糖……

我们的联军士兵嚼着口香糖,用午餐肉铁盒煮方便面,一边用那种粗野而满不在乎的口气跟同伴谈论着女人。太原城上,宋徽宗在近侍的陪伴下向联军阵地张望,只见星火点点一直绵延到千里之外。他身边那个太监心惊胆战道:“皇上,奴才一辈子见过的人加起来也没这么多。”

宋徽宗满腹心事,随口道:“你知道什么,下面乃是多国部队。”

至此,多国部队一词正式诞生,并且这段传奇一直为北宋人民所铭记。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阅兵

第二天我一睁眼就听见了嘹亮的军歌。联军的战士们有了粮草,吃了沙丁鱼罐头喝了牛奶,一个个精神百倍,在各国将领的带领下分别展开了独具特色地晨练。而且从他们喊的口号里大致能听出这是哪一国军队。

“大风大风大风——”这是秦军。

“雄楚必胜——”这是楚军。

“扶危济困,身担天下,我皇英武——”这是帮赵匡胤找场子的宋军。

“¥%%——%Y——”呃,这是蒙古军。

“震远扬威来——”……这是谁家镖局子也来了?后来才知道300小战士里有家开镖局的,这是把家里的亲戚都带来了。

徐得龙带着300喊着号子快步从我们帐前跑过:“一二一,一二一……”胡一二一一掀帐门,探头道:“谁喊我?”

这段时间,宋军和明军的人马仍旧断断续续地前来报到,左一撇右一捺地把包围圈糊得更加严实。现在你从圈内侧的任意一点想走出圈子,就算没人拦你也得溜达个把小时。

300万人,相当于一个大中型城市的全部人口。可想而知其场面之壮阔。太原城外俨然成了国中之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流,何况是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各国士兵在操练的闲暇时候都有轮班休假,这些人就开始互串营地。唐军士兵想去蒙古大营或宋秦联营就比较方便,宋秦联营又和梁山军接壤。当然,如果在南面的宋军想去参观蒙古营地一般都得请延时假。这样,随着各国人的接触加深,联军阵营里渐渐形成了小规模的集市。不过没有出现一般等价物,再说大家都是朋友,也就不必太计较得失,总之就是图个好玩。唐宋的丝绸,明朝的瓷器,还有战士们身上乱七八糟的祖传之物都在交换之列。最出名的是唐军的便携式行军粮锅盔(一般说法是出现于唐高宗以后,勿深究)和秦军手里地武器。唐军和其之后年代的部队都很愿意用自己的备用武器换一把历史久远的铁剑或铁盾。

看着生龙活虎的联军基地,我忽发奇想,为什么我们不搞一次军事演习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再这么无所事事地晃几天,这帮人只怕都快忘了自己是为什么来的了。

当下我立刻召开将领会议,把提议一说,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我看有些冷场,讪讪道:“大家有意见吗?”

秦琼道:“军事和演习我们都懂,可是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我们还不太明白。”

我恍然。原来这帮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军事演习。

其实我也不大知道。就老看电视剧里搞,分成蓝队和红队。一般红队是首长们刻意要培养的王牌部队,蓝队都是做陪衬。可往往蓝队里冒出一个不按规矩出牌刺儿头,偷到人家全无防备的红队中指部去,演习就此结束,电视剧正式拉开帷幕……

还有一种是单方演习。前几年我们国家在福建就搞过一次,这种的一般是带有政治目的和威慑作用的。张无忌的明教在少林寺就搞过一次,后来武林里就再也没人敢跟明教叫板了,那时候朱元璋还没穿越呢。

我想了想,我们就搞第二种。我说:“军事演习就是把训练场搬到敌人家门口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