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

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

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天道微哉,吁嗟阔兮;

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好生恶死,才之鄙也;

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

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逆顺还周,乍没乍起。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

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这赋是一股愤懑之气,司马迁诵完这赋,心情好多了,皇上只想拿他当宦竖,那就当吧,只要能写完《太史公记》,就受一次凌辱,又能怎么样?

兵卒的箭矢射倒了一些人,他们呼吼着向前冲,上千个人护住柴堆,渐渐地向柴堆旁退却。死不瞑目的郭解正躺在堆积如山的茂陵之柴上。护卫郭解的人只有一个心思,不许他们动郭解,不让他们带走郭解,不许他们碰郭解一下。

任安呼吼,冲上去,抢下郭解的尸体!兵卒们扑过地沟,冲向柴堆。一个大汉大呼:枳县郭解,枳县郭解!这呼声变成了众人的怒吼,几百人围在柴堆旁。那个大汉跪下,悲泣:郭大侠,我们跟你一起走。他用手中的火把点着了柴堆。

北军不再向前冲了,静静地站着,看着。几百人环绕着柴堆,火把都扔在柴堆上,他们呼吼着“枳县郭解,枳县郭解”,吼声如雷。有人蹦跳起舞,这是来自枳县的一种舞蹈,很像巫史祭祀的舞步,更像古人执干戚起舞。几百人拔掉头饰,披垂长发,脱去上衣,投入火中,然后又脱去他们的下衣、鞋子,甩向火堆。赤裸的男人颇野性,极冲动,声吼若雷。他们向郭解致哀,愿生命与郭解同在,愿灵魂与郭解同去。吴楚之地的哀歌唱起,像是招魂曲,像是勇士的挽歌,几百个人跳着,踊跃再三,回身自如地跃入火中……

北军使者任安一向以为他手中的剑极有威力,手麻木了,血好似不再流动,几百人自焚,情愿追随郭解,使他瞠目结舌,知道自己的血比这些人冷,没有那不死的灵魂、不屈的身躯。他后来向司马迁说,那一瞬间的感受无尽,有不尽的回味,每一个跃入烈火的人一瞬间扑旺了火焰,身体变成火红,在火中波动,能听见啊啊的吼声,吼声直震心底。

没有任何痕迹,甚至连骨殖都找不到,几百个人凝成了不屈的灵魂,浸入茂陵的土地,只给茂陵留下一大块灼伤。茂陵不记忆伤痛,明年春雨一浇,春草丛生,这一片伤痛就会变得无影无踪。

刘彻非常愤恨,恨郭解,恨司马迁,恨一切人。这会儿他要寻找一点儿爱,找谁呢?李夫人的笑变得小心翼翼了,躲闪的眼神表明她心中膨胀的欲望。卫子夫的眼光是忧郁的,她感觉到自己所居住的未央宫一日比一日寒冷。去找谁呢?几个小妃子与刘彻同床异梦。有一夜,一个小妃子竟向他喋喋不休地讲如何放风筝。刘彻想明白了,他必须去看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行令博望侯张骞。他吩咐要人易服,跟他夜访张骞府。

司马迁 第十九章(2)

车马很快,一出长安就向龙门山驶去,一直奔向韩城。进了韩城又绕过城角,来到一个村子。这村子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

吴福说,到了,司马大人,请你记住,不能说话。

吴福进了一户人家,看到屋里有一个女人,很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有一个年长的老人正在教男孩读书。吴福显然是这里的熟人,就问,问些柴米油盐的杂事,说起来米有人送,柴有人砍,孩子也大了,有人教书。

司马迁有点惊讶,这些人与他有什么干系?就又到了另一家,也差不多,女人、孩子,只是没有教书的老者。再到一家,仍是如此。

吴福领着他进了最后一家。这家不同了,有四五个男人,都是身强力壮的,问:吴总管来了?像很亲热。吴福就问,问几个女人、孩子过得怎么样?几个人说得详细。吴福说,好啊,好啊,像是这几家的主人。

司马迁对这些没兴趣,他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人,更不明白为什么要他来看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