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页)

杨会大惊之余;尚不及说话;就听见傅干哭喊道:“父亲;我不要走……”话说未尽;已经泣不成声;终于还是强忍不住;放声大哭。

傅燮勃然作sè道:“人之生死;世间一寻常事尔;哭什么?这般懦弱;为父死后;你如何支撑家业?”

傅干虽然平rì里调皮捣蛋;每rì都要被父亲教训;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深以父亲为荣;小事上不拘小节;大事上却是唯父亲之命是从;唯恐哪里做的不好;让父亲失望。此时听到父亲的喝骂;唯恐因为哭泣而真的被父亲视为懦弱;当即强自收声;将所有的悲痛吞咽下去;只是脸上的泪水依然止不住。

傅燮看着儿子稚嫩而坚强的面庞;不由心下一软;放缓了语气道:“你回去灵州;好生孝敬你母亲。天下乱象方兴;一二十年之内;难以止息干戈;你在家好好读书;修身养xìng;等天下太平之rì;再出世不迟。杨会是我刎颈之交;有他看顾;我也能放心;将来家中有难处;你就与他商议。”

交待言毕;傅燮也不管儿子接受不接受得了;扭过脸去不再理他;转而对杨会道:“若逢贤弟;古人君子之交;可以托付生死。别成年幼无知;傅某后事;还需仰赖贤弟——贤弟就是我傅家的程婴。”言罢;傅燮朝着杨会深深一礼。

杨会激动不能自持;一揖到地;沉默无辞。

傅燮深知自己这位主簿的为人;知道他是以自己的沉默表达他无声的承诺。纵然万死;也将完成傅燮的托付。

傅燮微微一笑;心中如释重负;举步往城西而去;到得西门;只见一伙羌人围了上来;口口声声喊着傅大人;其中有人大声道:“傅大人;南城的事情我们听说了;大人还是开城;羌人重信义;一定不会伤害大人的。”也有人喊道:“大人;汉人都说;留得青山在;大人回乡;将来的事情还大有可为啊……”众人口口声声;都是劝傅燮暂且雌伏;以待来rì。

傅燮环视着一众羌人老少;见他们满是关切神sè;一片真诚;心中大为欣慰;但是又不得不谢绝他们的好意:“傅某身为大汉臣子;代天子牧守一方;叛军临城;有死而已;岂有献土求生之理?诸位父老的好意;傅某心领了。傅某已经与城外叛党相约;叛党首领许诺;入城之后;不会大兴杀掠;以安民为先;诸位父老但请安心等候。”

众人见傅燮不听劝;大为焦急;这些人都是凉州大战后流离无依的羌胡难民;正是傅燮好心收容;让他们屯田开荒;才得以活命;在这些人眼里;汉朝天子可以不理;叛军兵马亦无所惧;唯独傅燮是救命恩人;绝不容许他人伤到傅燮一根毫毛的。羌人中有心急的年轻人当时就鼓噪起来:“大人;你若说不投降;就不投降;我们和城外的叛贼拼了就是。有我们在;绝不会叫人伤到傅大人。”

傅燮的脸sè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决然道:“傅某为官;首要之事就是保境安民;如今无力平叛;已经心中有愧;岂能驱使无辜平民与虎狼争斗?你们不必再说;全都退下。”说着便指挥部下将士;将一干羌胡民众隔到外面;不许靠近西门城楼下。

回头再看;西门的城门与南门一样;都被土石堵得严严实实;这也是当rì傅燮为明示自己与城偕亡的决心而封上的。眼下想一想;似乎也为自己当初的冲动感到好笑;冀城中连三五rì都守不住;封不封这座城门;又有什么区别?

“来人;将土石挖开。本官要出城迎战叛军。”傅燮随口下令。

傅燮说话时很是随意;声音不大;但是听在守城军民耳中;不啻一声惊雷。城中兵马不过两千多人;哪怕加上临时征募的青壮;也不到五千之众;守城尚且艰难;怎么傅大人反而要出城?众人惊疑不定;群情sāo动;其中只有杨会心知傅燮用意;默然无语;只是目光中悲戚之sè愈发浓重。

小傅干最是激动;不顾傅燮可能生气;扑上去又扯住父亲的袍袖;哭劝道:“父亲;城中兵少;还是固守为上;怎么可以出城?城防还可以坚持三五rì;说不定会有转机的……”

傅燮听着爱子的哭求;心中酸楚;却强作笑颜;淡然道:“为父身为大汉臣子;若投降叛军;是为不忠;但若是坚守城池;且不说城中存粮不足五rì之用;根本支持不了几天;哪怕尚有余粮;可城外叛军有数万之众;又能支撑几天?若坚持下去;别的不说;万一惹恼叛军众人;反倒连累了满城百姓。为父岂能为了多活三数rì;而作此不义之事?思来想去;唯有一死;尚可报效天子;下可挽救满城百姓;也免得为父忠义两难。”

傅燮缓缓说来;语气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