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吃过午饭,慧馨躺在床上午睡,以往很快就能入睡的,今天却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上午二姨娘说的话,仍然回响在耳边。如果不是坚信二姨娘没必要骗自己,她实在不愿相信真相竟是这样。虽然已经想到谢老爷有野心,但也没想到他竟是计划了这么长远,而这家里的每个人都被他算计在内。

自从穿越到这个中国历史上没有的大赵国,慧馨也从侧面打听过关于这个朝代的事。大赵国到现在建国四十三年,第一代皇帝赵太祖建武帝顾雍,在位三十一年,皇后冯氏。第二代皇帝便是现在的皇帝永安帝顾承隶,到目前在位已十二年,是太祖和冯皇后的嫡长子。

永安帝与建武帝一样好武,拜此所赐,大赵国边疆逐年稳定,国内渐渐呈现国泰民安的景象,尤其是永安九年,皇帝启用黄阁老,实行新法,广开海贸,民间开始有太平盛世的势头。

加上历年科考的积累,朝中官员也由建国初期的武官为多转为文官为多。国家安定的同时,文官和武官的矛盾越来越多,直到现今由于储位之争变得激化尖锐。

当朝皇帝与许皇后共有二子,皇长子顾载德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秉性淳厚,知文识礼,文武双全,深受百官爱戴。皇二子顾载淳封汉王,从小跟着永安帝打仗,在军中颇有威信,并曾在乱军中救永安帝于危难之间,加上皇帝本就好武,汉王受皇帝宠信一时无二。

偏偏太子十六岁时生了一场怪病,病愈之后,身形变得异常瘦弱,翩翩少年郎成了个受麻杆,据说风吹吹就能倒,皇帝心里十分不喜。

支持二皇子的武官派几度以太子体弱,请求皇帝废立太子,都被支持太子的文官派以立嫡立长的祖训驳斥了。

皇帝虽拿祖训没办法,但也有自己的个人喜好,便觉亏欠二子,对二皇子更加宠信。二皇子封汉王后本应回封地驻守,却一直仗着皇帝的宠爱赖在京都不走,而皇帝也对二皇子的做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予理会。

时至今日,朝堂上文武两派的矛盾日益激化,隐有水火不容的势头。

开国初期,皇后冯氏母仪天下,因前朝是蛮夷执政,民风败坏,为重新整肃民风,冯皇后从民间选出不少得才兼备的女子,开设了女士院,由皇后亲自监督,教化女子,带动风气。从女士院出来的女子,多由皇家婚配,一时之间各家以能娶到女士院里的女士子为荣。时至今日,女士院已经成为皇家勋贵高管们选媳妇的必争之地,而能够进入女士院的女子也都不是一般出身。

据二姨娘打探到的消息,慧琳的婚事乃是谢老爷跟蒋家的一场交易。谢家把嫡女嫁入蒋家,蒋家则动用多年积累的人脉为谢家牵线,送一个女儿入女士院。

这次谢老爷携妻女入京,便是要蒋家兑现承诺,慧馨慧婵之中将有一人要入女士院。而且这件事情,谢老爷连太太也是瞒着的,二姨娘也只是偶然在谢老爷一次酒醉后听到的。

二姨娘的心意是提醒慧馨要争取这个机会,如果进了女士院那可就是熬出头了,既不用再在人脸色生活,将来如果能被皇家勋贵相中那就是一跃上了高枝,就算再不济,等从女士院毕业回家老爷夫人也不会给说门好亲。

二姨娘说的有道理,女士院那是这个年代女子做梦都想进的地方,有机会成为王妃、世子妃、侯夫人、将军夫人等等诰命夫人,就算没轮到自己当上,也会有其他同窗当上的,这些人脉也是一大资本。。。进入女士院完全可说是前途无量了。

虽然二姨娘说起女士院眼睛发亮,但慧馨却不是这么看好。先不说一如侯门深似海,嫁入高门大户未必就会有幸福的生活,女士院本身就是一潭深不可测的水了。

凡是大赵国有点底子的家族,哪个不想自己的女孩能进女士院,而最终进去的人背后莫不是有靠山。谢家虽是一门四进士,书香门第,但在这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名门望族面前数也数不上。

慧馨躺在床上怎么也静不下心,一会觉得自己应该争取,就不用日日担心被老爷利用,可是进了女士院就能真的摆脱被利用吗?不过是自己的命运被地位更高的人掌握罢了。。。一会又觉得自己应该避开这次,侯门高户的宅斗不是自己这个数量级能应付的,可是错过这次机会,自己的命运仍然是飘摇不定,不知方向。。。

慧馨越想越心烦,索性爬了起来,拿出绣篓找出针线,准备做个荷包,教习嬷嬷昨天教的针法很是有趣。琢磨琢磨新针法,暂时忘记烦恼。

慧馨耐心的绣了两朵梅花,用新针法绣出来的梅花的确突出了飘零感。摸着绣好的梅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