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五千年前,山东沿海居民就已经“煮海为盐”,在数千年经略海洋的过程中,处于山东半岛的齐国,继承了利用海洋的历史传统,从而创造了鲜明的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齐国产生过两种观念:一是国家观,二是世界观。国家观发展成了法家学说,世界观发展成了阴阳学说。

法家的创始人是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的时代。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十分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就这样,齐国成了“依法治国”的典范。《管子》这本书是治理策略的最好阐述。

到了战国时代,群雄纷争,一统天下势在必然。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强大的楚国,也不是殷实的齐国,而是起初并不起眼的秦国。秦国的兴起关键人物是商鞅。他就是遵循《管子》的治国理念来治理秦国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历代党争》第一章(5)

商鞅是卫国人,原来不叫商鞅,因为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叫卫鞅。他年轻的时候见卫国势弱,就到当时最发达的魏国,给魏国的宰相公叔痤当门客。这个公叔痤是个知人善用的人,发现他是个人才后,推举他为中庶子,一有大事,还总要与商鞅一起谋划,并总是成功,公叔痤很器重他,打算引荐他做更大的官。

秦建国之前,乃至在春秋三百多年的时间内,和诸夏各国几乎没有往来,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这种局面直到春秋末年的秦穆公,甚至是秦孝公时代才被打破。

只可惜公叔痤不久得了重病。就在只剩一口气的时候,他还想为祖国和人民做点好事,于是向魏惠王推荐了卫鞅,怕魏惠王看不起卫鞅,公叔痤还特别嘱咐魏惠王说“卫鞅虽然年轻,但他是当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国,比我强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杀了,以免后患”。

可就是这么着,魏惠王还是没听进去,没有启用商鞅。可公叔痤却因此留下心病了。按照他的逻辑,不用就得杀,可那样又太对不起卫鞅了。于是公叔痤对商鞅说:“我先公后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赶快逃走,我已建议他杀你了”。

卫鞅则一笑了之,也不急着走。这可把公叔痤急的够呛,心想:小子,老爷子我是为你好,这可不是耍个性的时候,再不走,小命就没了。

卫鞅见公叔痤真急眼了就解释说:“既然魏王不听您的话用我,那他也不会听您的话杀我的。”

果然,魏惠王认为商鞅没什么作为,这是公叔痤病重,在说糊涂话,因而,没有用他,也没有杀他。

此事过了不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登基了。根据《史记》记载,秦孝公当秦王的时候,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齐、楚、魏、燕、韩、赵不相上下,而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余个小国。周王朝衰微,诸侯都靠武力征伐,争相兼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能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结盟,不为各国重视,大家都用夷狄的态度对待秦国,还不时派兵侵夺其土地。秦孝公看到秦国外受强邻欺压,内有贵族专横。于是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政改贤才,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一时间,各国的游学士子都密集的出现在秦国,而秦国也很重视他们。这时候秦国各种学术思想都很发达,有凌驾于其它地方学术的趋势。

卫鞅听说秦孝公四下招贤,于是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并以一番变法图强的宏论打动秦孝公,官拜左庶长,受命主持秦国的变法,改名商鞅。

变法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然而商鞅却钻了文明发展中的空子。

据史料记载,秦久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