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是个水利专家,面对肆虐的洪水,鲧冥思苦想,最后他想起了一句俗语:“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只要在村子周围建上高堤,不就可以挡住洪水了吗?鲧的想法与现在人们治理黄河水修建黄河大堤不谋而合,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九年的时间也没把水治好。舜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因鲧治水不利判了鲧的死刑,把他杀死在羽山之野。

可怜的鲧,做了九年抗洪工作,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点儿疲劳,就这么冤屈地死了。然而,普天之下只有鲧氏家族是水利专家,杀了鲧以后,大水仍然泛滥,舜没有办法,只好派鲧的儿子禹继续去治水。禹这时一定是满怀悲愤前往治水前线的,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知道,前有车,后有辙。治水不成,就得走鲧的老路。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禹不再用父亲堵的办法治水,反其道而行之用“疏”,终于疏通了九河,治水成功。禹治水成功的同时,也在民间树立起了强大的威望,有了做贤臣的政治资本。

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报仇应该是人之常情的。但舜作为千古一帝威望也是不小的,明知杀之有违民意,于是禹逼舜帝退位暗中折磨他也算报了杀父之仇,据记载,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才“禅让”给禹王的,实际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商均肯定是个纨绔子弟,其英明神武根本与禹王不在一个档次上,诸候不服是真的,禅让是假,逼舜帝退位是真。禹逼舜退位后,舜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借口去南方巡视,离开了京城,因为气性太大,在九嶷山气死了。禹开始明证言顺的行使国家主权了,不过在舜咽气之前禹也是以臣子身份代行国家权力的。

可笑的是,尧舜如此充满血腥的“禅让”,后世之人纷纷效仿,王莽利用禅让之论,代汉而兴;三国时期曹魏逼汉献帝“禅让”;司马家族逼曹魏“禅让”;唐高祖李渊逼隋恭帝杨侑“禅让”;宋太祖赵匡胤逼柴家孤儿寡母“禅让”,等等闹剧说明:后世英雄早已看透了尧舜禅让“作秀”的真相,不过没有人说破,暗自效仿不也是圣人之举么!当然这个是题外话。

下面我们来说个更厉害的人,这人从奴隶做到宰相,可谓国家的股肱之臣,这样已经够厉害了,更厉害的是他居然还流放了自己的顶头上司。

商太宗太甲是商朝第四位国王。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为相,在伊尹的督促下,商朝国力比较强盛。可是太甲三年时,太甲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带头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像话,便暗暗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于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非常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这个故事后来成了贤臣替国君行使国家主权的超级典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5)

臣子代行君权业绩做的最好的要属周公。说到周公,民间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具体可以参见《封神榜》。是个非常有才的人。

周公原名叫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的弟弟。

在商朝的时候,周相当于一个诸侯国。他们的王跟部落的酋长差不多。这时候周公就帮助父亲周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灭掉商朝的基础。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周公更是成了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他的帮助下武王顺利灭商,建立大周。

灭商归来,武王得了重病,不久就死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周公哭着拒绝了。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就是成王。

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