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永乐元年,朝廷派中官侯显出使西藏,李兴出使暹罗,马彬出使爪哇、苏门答刺等国家,尹庆出使满加刺(今英属麻刺甲在马来半岛南端西岸)柯枝Cochin(在印度半岛西南端临阿刺伯海诸国)。这是朝廷派遣宦官出使别国的开端。

永乐三年,朝廷派遣中官山寿率领骑兵从云州出发,郑和王景弘等带领船队下西洋。这是宦官专征的开始。永乐十八年,成祖朱棣设置东厂,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明朝宦官具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查探臣民隐事等权利就是从成祖开始的。太祖朱元璋本来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到了成祖朱棣时,开始重用宦官,并且设立专门的学校,让宦官读书学习,帮助皇帝日常工作。因此明朝宦官与以往不同,都具有一定文化的。等到宣宗即位,在宫中设立“内书堂”,收容十岁以下净身儿童二三百人,由翰林院学士刘羽、陈山,朱祚等当教师,学习儒家经典,对宦官进行文化教育。后来在此读书的小宦官曾加到四五百人。依旧是这些翰林学士教书,于是宦官才开始通文墨、管理章奏,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还与朝廷官员往来结交。

英宗即位时只有九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蔚州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

《中国历代党争》第九章(4)

王振想在朝廷中立威,多次唆使明宗以小错为由杖辱大臣。言官得到王振授意后开始对王振的政敌进行猛烈的弹劾,从公侯驸马伯到尚书都御史都受到过弹劾,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凡不利于王振的大臣多被贬官,连三杨都不能阻止。他不仅对内党同伐异,大耍淫威,对外也投机取巧,破坏边防。国家的仓库、建筑工事、银矿、布帛、织造等事的控制权力也全部被中官掌握。于是国家法制开始松弛,宦官在内兴祸,敌国也虎视眈眈。

不久,杨士奇、杨荣相继去世,内阁大臣陈循、高谷等人都是后进的,在朝廷尚没有很高的威望,杨溥孤立无援,王振比以前更加专横了。王振为了向四夷示威,发动了麓川之役。

麓川就是今天的云南省瑞丽县一带,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元朝在此设立了宣慰司,明朝依旧。正统二年(1437年),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乱。到正统五年(1440年)七月,被黔国公沐昂与都指挥使方瑛、柳英等所率明军平服。十二月思任发派使者致书朝庭,表示愿意进贡谢罪,英宗让文武大臣讨论战和之事,刑部侍郎何文渊上言认为,麓川地方不大,又处极南边,地形复杂,不宜兴兵*,主张安抚,这一正确意见得到了杨士奇、刘球等人的支持。而王振为“示威荒服”,一意孤行,力主用兵,要“尽灭其种类”。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正统七年十月和正统十三年(1448年),朝庭屡次出动十几万大军进剿,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再也难平服了。当时明朝的主要敌人是逃亡在漠北的元室后裔。兴麓川炎师,旷日持久地打了十余年的战争,得不偿失,劳师远袭,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带来了无穷的后患。史称“兴麓川之师,西南骚动。”“以一隅骚动天下。”

麓川之役先后发动三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