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 (第1/4页)

西进,可乎?”高宠俯身拾起阶上一枚石子,奋力扔出,那石子远远的落入江中,飞溅起一小丛浪花。

周瑜、甘宁等一干大将都已被高宠派往柴桑口练兵去了,留守在秣陵的,除了平乱结束的6逊一军外,还有以鲁肃为等一干官员。

江东是高宠的根基,根基不固,冒然举兵是兵家之大忌。所以在出兵之前,高宠希望能听到一个全面的意见,他不希望在自己兵江夏之后,江东突生什么变故。

鲁肃一如往常的沉静,他不慌不忙的从袖口取出一份薄囊,淡然道:“古人云:生于忧而死于逸。我知宠帅不是那种沉溺于安逸舒适之中的人,请先看过这一份密信。”

高宠接到拆开一看,里面却是派往许都的暗探传回的最新消息,上面寥寥几字:天子和刘备叙叔侄之礼,并拜其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等看完高宠禁不住叫道:“事实果如这信上所说,刘备成了天子的叔父?”。

“千真万确。听说天子亲自着史官排了世谱,那刘备乃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鲁肃沉稳的点了点头,禀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天下诸雄,在高宠较量过的对手中,真正能引为强敌的,除了曹操之外,就只有刘备尚能一较长短,虽然,刘备的实力比高宠都要差上很多,因为以贩屦织席之身,举旗而事天下,这本身就是相当不易的事。

一样是没有丝毫家族背景,一样是依靠着一帮兄弟东奔西突,身处在中原旋涡、强敌窥伺中的刘备比之江东的高宠更是唯艰。

不过,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刘备已是皇叔,而再不是那个织席贩屦的刘备,而高宠也不再是冲杀于行伍间的小卒,殊途同归,当高宠用一次次的胜利嵌刻下自己的名望时,刘备依靠着同姓为刘、天子皇叔的身份顺势而起。

人的际遇正是变幻莫测,往往在你身临绝境的时候,会冷不盯的给一个惊喜,又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当头泼下一盘凉水。名望这个东西,看似虚无飘渺,全无用处,但当人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时,往往又能带来无法想象的力量。

“是谁将刘备引见给天子的?”高宠定了定神,问道。

“车骑将军国舅董承。”鲁肃禀道。

“子敬以为,董承此举为何?”高宠来回踱了几步,沉声问道。

鲁肃一笑道:“宠帅明知,又何故问,董承不过一碌碌之辈耳,安能有此识人的眼光,以肃之见,此必朝中不满曹操专权,欲拥立天子的人出的主意,拔刘备的目的就是为了培植反对曹操的势力,不过,以曹操现在的权势,这样做只怕是徒召祸害。”

高宠点头沉吟一会,忽然也笑道:“许都上下,尽在曹操手中,董承之辈不自量力,不久必然玩火**,召致祸害。而刘备一下子成了左将军,地位直逼司空曹操,看来曹刘反目之日不远矣。”

“曹刘反目,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只有徐州纷乱,淮南才能无虞,而我军正可乘着这个机会,调聚力量挥师西进,对付黄祖。”鲁肃谏道。

取荆州挟长江天堑三分天下这是鲁肃当初预想好的战略构想,江夏正位于这个战略的最中心位置,拿下它则高宠进可逆上袭取江陵、襄阳,退可自保豫章、庐江,比之现在分散驻军于豫章各地要省力的多。

“公谨练兵于柴桑口,不知如何?”高宠眺望江心,目光切切说道。

鲁肃笑道:“宠帅既心痒痒,何不坐船逆江而上一窥究竟!”

瞧着高宠眼神中的那一份炽热,鲁肃知道高宠又按耐不住心中的血性与冲动了,对于高宠来说,安逸太久也许并倒不是一件开心的事。

“龙蟠虎踞,若能让荆南与扬州连成一片,我等以半壁山河面北相望,何惧哉!”被鲁肃一语道破心思的高宠不禁哈哈大笑。

年复一年,十月的下邳,又是秋高马肥的当口,这样的乱世,这样的时节是刘备最喜欢的,乱世征伐才是英雄豪杰纵横驰骋的舞台。

歌舞升平,碌碌一生对于刘备来说,是不能想象的。

昔日从师大儒卢植之时,他便立志涤荡邪恶、恢复大汉盛世,如今二十载岁月匆匆,同窗的公孙瓒风光一时,却又如草木般化为灰烬,自己也曾占据徐州膏腴之地,但转瞬间却又失了根基。

虽然寄人篱下,刘备却始终不曾放弃过信念。

“唯越挫越勇方显男儿本色。”每每在夜深无眠之际,刘备都会用这句话来自勉。

当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