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 (第1/4页)

到达诸葛亮隐居的住所时,刘备早早的下马,并将缰绳交与侍从,然后与司马徽一道步行至门前,以他的皇叔身份,本不必如此,但眼下兵败在即,急需寻访有才能之士的他除了这一份礼贤下士的诚意,也别无所有了。

这时从屋内传来一阵歌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垒垒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听到此歌,刘备神情一异,说道:“司马先生,那乐毅、管仲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卧龙先生在歌中有把自己与此二人相比的意思,管、乐之才干足以辅国兴邦,想必卧龙先生一定是一位饱读史书、德高望重的长者。”

这一《梁父吟》中描述的意境原是感叹明君良臣相知遇之难!就算是有乐毅、管仲那样的才能,一个遇到了一个没有遇到。管仲得遇齐桓公,青云而直上,立下盖世之功!乐毅不遇明君,功业中道而废,避祸他乡,终老他国。

以刘备的阅历和见识,自然明白诸葛亮是在借诗叹息没有明主来赏识自己。

司马徽一笑,道:“皇叔闻弦歌而知雅意,德操佩服之至!”

待刘备入屋见到诸葛亮,方知自己大错,只见孔明年约二十上下,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看到诸葛亮这般年轻,刘备心中不免失望,他瞪视了一旁的司马徽一眼,有心考一考这个被荆襄名流们推崇倍至的“卧龙”是否名符其实。

刘备开门见山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听到刘备相问,诸葛亮微微一笑,道:“将军且请饮上一樽乡间自酿的雪里红,容亮慢慢道来。”

在短暂的出仕蒯越军中无果之后,诸葛亮隐居乡里,与石韬等一众好友谈酒论事,过得看似逍遥自在,其实却是心中苦闷之至。

同窗好友有“凤稚”之称的庞统听说已在高宠麾下得到了重用,担任了副军师的要职,而自己的才能只在庞统之上,却至今找不出一个明主可以投靠挥才能。刘表的能力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守成之主,而且已经死了,继任的刘琮是个刚脱了尿布的娃娃,掌权的蔡瑁虽然与自己有一层亲戚关系,但其能力还不如刘表。

刘备与诸葛亮的这一次相见,其实是诸葛亮精心策划的一个计划,偏数荆州群豪,能与高宠一较长短的,也只有皇叔刘备了。

先由司马徽、黄承彦、石韬等好友力荐,吊起刘备的胃口,然后选择在刘备丧了最亲信的大将关羽,正缺少帮手的时候出现,诸葛亮的心机不可谓不深,不过,他的这一番做作对于一贯以大汉皇叔自居的刘备来说,实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

诸葛亮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方今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竟希神器。司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兖、豫、青、徐、司隶中原之地,沃野千里,天下士子莫为其用,此诚不可与争锋。扬州高宠出身草莽,却能与五、六年间称霸江东,孙策、刘表皆一时之俊杰,屡败于高宠之身,致身死族灭,此霸王复生,效高祖之法待其锐气渐尽再战,方可破之。今高宠盛势不可挡矣,且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高宠,北有曹操,将军夹于中间,难以得志,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刘备见诸葛亮说得头头是道,指点江山,若然有尽握掌中的淋漓之气,心中的轻视之见遂除,他沉吟半响,虑道:“益州为吾同宗刘璋所有,今我若以一己之私攻取,岂不失信义于天下?”

诸葛亮笑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能占得此州,则可据险而守,内修政理,耕战有伍,刑法整齐,待曹操、高宠斗得两败俱伤之际,将军一可兵出毗陵而取江东,二可效高祖出秦川而争关中,然后提步卒数万,慨然饮马河、洛,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大喜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看重自己,心中也是大喜。在一番布置之后,终算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