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在祭天册封当日,当着蜀中文武面前,刘备连连叹息道:“此真乃忠臣呀。”

随后,刘备命人将王累的尸身加以厚葬,并赠其谧号:忠烈侯。以王累从事的身份,死后竟连升数级,加封成侯,这在史书记载中是绝无仅有的。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死人来收拢民心,以昭示自己厚士待人的正统之风。

不过,这是对归附的蜀中文武,对于同族的刘璋刘备可没有什么客气,他先是着令将刘璋一族迁出成都,安置到了偏远的汉嘉郡,然后又将刘璋贬谪到羌胡聚居的广柔一带。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很清楚,就是防止那些仍然忠于刘璋的势力打着刘璋的旗号动叛乱。

就在蜀中烽火连天之际,中原也不安宁。

虎视眈眈河北许久的曹操在建安七年三月末,出动五万大军再一次围攻邺城,这一次袁谭袁尚兄弟再没有联手抗敌的可能了。因为早在一个月前,袁尚和袁谭之间暴了一场大战,结果是袁尚大败,其封地甘陵、安平、勃海、河间,中山都被袁谭占领。袁尚只得孤身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去了,现在进攻袁谭正是最佳的时候。

当然,在北征的同时,曹操也没有放下防备高宠北上之心,在宛城一线,他继续以骁将曹仁为主将,率二万精兵扼守宛城,而在徐豫一线,大将于禁和乐进各统一万士兵沿着沂水布防,以阻止有可能的高宠北进部队。

与此同时,一直密切关注着巴蜀动向的徐庶也给远在金陵的高宠送去了最新的情报。

在这几个月里,是高宠难得的享受家庭生活快乐的日子,江东民殷府丰,就连天灾也避着走了,往年时常生的春涝今年没有生,引水灌溉措施的到位让开垦荒田的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在淮南的九江、庐江两郡,在袁术时期被荒芜的田地差不多被新近南迁的流民垦荒完了。

流民——,自高宠统一了江东之后,流民问题就一直是令他最为头痛的难题。每一年的春夏之交都会有大批逃荒的难民从北方的徐州、豫州等地逃来,他们远离故土出来,为的是讨上一口饭吃,维持最基本的生计。

由于要支撑庞大连续的战事,曹操虽然也实行了屯田政策,但“五五”比例的赋税分摊方式比起江东刚刚颁布的“三七”政策来。剥削无疑要重了许多,这也是众多百姓冒着被杀头危险逃往南方的原因所在。

在彻底平定了孙氏残余势力之后,高宠的后方已经相当的安定,越汉两族百姓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的和睦,加之这一年多来,高宠尽可能的避免大规模征用军屯、民屯青壮劳力作战,这使得扩大农业生产有了基本的保障。而曹操则刚好相反,因为要应付来自南北两方的重压,他不得已强征抽调青壮民力充实到队伍中,以补充损失的兵员,这使得在田地里干活的人就只剩下了老弱病残之人。

第四卷 蜀道难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姿国色

寿春,位于淮水畔的这一座城市已经渡过了他最辉煌也最黑暗的时期,那时的它青史留名,虽然这个名声多半和臭名昭著的袁术相连在一起。而今,在刘馥和张辽的并力治理下,这里已经成为连接江东和中原之间的一座桥梁。

南方的开放和北方的封锁就象被淮水分割开了一样,一面是阳一面是阴。在治理政务方面,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高宠奉行的是敞开的海纳百川的气量。而曹操因为要同时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他所能做的是闭关封锁的铁笼政策。

由于多年的战乱,中原已残败不堪,虽然在曹操屯田新政的刺激下,颖川、陈留、许都等地的生产有了恢复,但在与高宠的竞争中,他已渐渐落后了。

淮水畔北山。

刘馥与张辽正在巡视着淮水防线,这二年多来,他们一文一武,处得倒也融洽。

“文远放心,这淮水沿途我都吩咐县、亭组织劳力巡视了,要是有曹军的探子渗透进来,相信不久就会现。”刘馥信心十足的指了指在山脚下忙碌的民夫,道。

远远的看去,一条沿淮水布防的简易烽火防线已经完成,在各个容易泅渡的各个渡口,由当地县、亭组织起来的地方治安力量很容易的就能将可疑份子揪出来,这样既能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又能调动百姓守土卫家的积极性。

张辽勉强笑了笑,应道:“有元颖在,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只不过,只不过我们每年都这样以防御为重点,我心不甘呀!”

刘馥转头,却见张辽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痛楚,他安慰道:“文远又在想念高顺将军了吗?”

张辽沉默良久不语,一起追随温侯的兄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