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4页)

蒲В�竦镁薮蟪晒Α6�诘��囊苍げ獾梅浅W既罚�导史⑸渑诘�3669发就顺利完成预定炮火支援任务。与之具有可比性的是一向自认为擅长发挥的火力美军,在炮兵的组织上却是漏洞百出:在李奇微视察美军炮兵阵地时,其营长既不了解志愿军部署情况,又不了解本营各连布防情况;按李奇微命令向志愿军发射的炮弹,居然落在了美军阵地上!

在战役准备阶段,最后确定的是总攻时间:按照西集团的命令,总攻发起时间为12月31日17时(主要原因是各部门于12月28日才完成集结),但是此时夜色渐浓,能见度不良,不利于炮兵瞄准射击,影响炮击效果。要是早了,能见度是好了,但敌航空兵活动频繁,贸然发起攻击将付出很大代价。为此汪洋令炮兵主任杜博和作战科长张常立于总攻时间前一周,连续校对日落时间和敌机飞离我阵地上空的时间。最后测定日落时间为17时03分,敌机飞离时间为16时40分。二者之间的23分钟是既无敌机,能见度又好的时间,既能避免敌机袭扰,又有利炮兵瞄准射击。汪洋随即建议总攻发起时间提前20分钟,定在16时40分。此建议上报39军和西集团后,得到了批准。

相对于一、二次战役前“联合国军”的骄傲自大,39军此次的奇袭准备事实上是在敌人严密地侦察下完成的,这也更显示了达成奇袭的困难程度。除了不受制约的航空侦察外,在这一阶段,韩国第1步兵师也不断实施战斗侦察,以判断志愿军作战意图。但是由于其控制的北岸阵地已被116师悉数攻占,其情报来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日拂晓第1步兵师发现志愿军已进抵临津江北岸后,立即集中火力对还未完成工事构筑的志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炮击,并以15团1营1个排的兵力试图沿尚未破坏的浮桥向北岸实施战斗侦察,被我军击退。21日,韩国军队在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的掩护下,又连续向占领高浪铺里的348团1连发动了6次反击,被该连在付出一定代价后将敌击退(这些也可以看出韩军并不象某些西方作者描述的那样,毫无战斗意志)。由于美军的航空侦察未发现明显异常,而在战斗侦察中阵亡的志愿军遗体显示他们来自348团,这使得自诩深谙39军虚实的白善烨(毕竟在一、二次战役都交过手)判断39军主力116师在江北布防,并因此推测在这一地域暂时还不会有大规模行动。而志愿军扫除地雷等行动,被他误解为志愿军可能要以小部队进行夜间渗透,因此提高了部队在夜间的警戒程度。

但是,美军毕竟在航空、无线电侦察方面享有较大优势,因此李奇微在接任后,已经初步判断志愿军可能采取进一步攻击行动,但由于志愿军战役荫蔽工作较好,对于具体的规模、时间他仍然是一无所知(“联合国军”曾估计志愿军会在圣诞节发动进攻)。事实上,如果能大致判断出志愿军的战略意图,以他的性格和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将军“我们太需要一场胜利”的嘱托,他完全有时间在12月26日到31日之间,通过前出炮兵支援火力、大规模空袭志愿军可能集结地域等方式,给志愿军冒险进行的奇袭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由于炮兵的集结和前出痕迹比较明显、志愿军又缺乏雪季防空伪装手段,因此炮1师南下时遭美军空袭损失较大:仅12月30日1天该师就有19门火炮被敌空袭损毁。这对志愿军即将展开的攻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预定支援116师的炮1师26团,到12月30日只有26门火炮到位。

31日凌晨,临津江畔沸沸扬扬下了一场大雪,两岸一片银装素裹,这给116师进攻出发阵地覆盖了一层天然伪装,使得第一梯队突击部队的隐蔽潜伏更是难以察觉。31日这天,李奇微本人还乘坐飞机亲自进行了一次低空巡视,但他在临津江北岸的每一座乡村、每一条道路上空,都没有发现志愿军即将发动攻势的迹象。由于志愿军出神入化的战役隐蔽措施和“联合国军”没能充分发挥其战场侦察优势,使得志愿军在临津江畔大胆而巧妙的隐蔽潜伏取得了成功,进而也使志愿军不得已而为之的第三次战役准备工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一曲战争史上惊险而完美的旋律,即将随着志愿军奇袭的炮声而奏响。

险奇强渡临津江

时钟终于走到了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116师师长汪洋通过电话下达了总攻开始的命令,随着这声命令,师炮兵群的86门火炮,向敌前沿滩头阵地及防御纵深一齐开火,刹那间便摧毁了敌数十个火力发射点和大量障碍物,并成功压制了敌纵深炮兵火力。经过10分钟火力准备后,团营属直瞄炮开始轰击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