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和神话,不值得一信。直到1958年,在河南偃师,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这才证实了夏朝的存在。接下来,中国在青铜时代已经成为世界领先大国,标志就是司母戊大方鼎——那是青铜时代的铁证,重达875公斤的大铜鼎在当时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制造,冶金技术的成熟也就表示当时工业水平程度之高,这点无可非议;另外,在殷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甲骨文,十多万片甲骨文足以证明,商朝中国已经进入成熟的文字时代。这表明,中国人此时已经有了成熟的社会制度——没有成熟的社会制度就不会有冶金工业,而成熟社会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文字的大规模使用且稳定的传承,但这时候,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社会轴心,那就是统一的社会文化,那还说什么呢?

第一章 第一次崛起:自己人和自己人玩(3)

到了西周的时候,一切都齐全了。

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这其实奠定了中国基本的权利分配结构,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权利分配基本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西周的分封分为两级:诸侯和大夫,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在天子和诸侯的直属领地内,城区划分为几个乡,农村地区划分为多少遂。农村大一些的邑称为“县”,由大夫或者宰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还另外设道,但与县同级。

汉朝继承了秦帝国的地方分封管理制度,秦帝国执行的也就是郡县两级制,只不过情况要复杂些——不过就是地方被分割得很小,各地方官的权力也相应的变小了很多。但在汉武帝时又设立了十三州,级别在郡之上,这主要是监察区,这种州的长官设刺史一人,后来这个官位名称几经变换,如西汉时改称为“牧”,东汉初期又称“刺史”,后来又改称“牧”,刘备就曾被封为“益州牧”,但这种十三州的格局基本未变。魏晋南北朝时,地方行政也分为州、郡、县三级,三国之后“道”和“邑”改称为“县”;隋朝时将东汉以后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只不过这时州和郡同时使用,并且是平级;唐朝时把全国分为十道,唐玄宗的时候又分为十五道,其实和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是一回事,道也是监察区,每道派一个皇帝的代表,称“观察使”,也称“按察使”、“采访使”。

中国古代政府官职演变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夏商时期;第二个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第三个是从战国到清末时期。夏商时期的国家领地很小,而且那时所谓的国家更像是部落联盟,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所谓的天子、君主更像是部落联盟的酋长,如同*联合酋长国最初的形态一样。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率兵*商纣王,他所联合的诸侯多达800个——中国古代的数字往往不那么可信,很多时候都有夸张的成分,说周武王联合了800多个诸侯显然是想表明商纣王多么不得人心,如果再算上支持商纣王的诸侯,那怎么说也有1000多诸侯,可见那时诸侯之多。实际上,此诸侯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准确地说是部落。所谓的政府机构也很简单、原始,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分工,国家的君主这时还被称为“后”、“王”,而“后”这个称谓就是沿用氏族部落时期的称号。当时,在王的下面,最主要的官吏就是“史”,也就是甲骨文所称的“卿史”、“大史”,而在古代典籍里,这个“史”官常被称为“巫”。很明显,夏商时期是中国的僧侣政体时期——世界历史中,各文明都曾存在这样一个阶段。这时候的“巫”主要职责就是沟通人世与上天,然后把上天的旨意传达给王,再由王下令实行。甲骨文中的“卜辞”就是商朝巫史们向上天卜问的历史记录。夏朝的主要官职有“羲和”、“大理”、“遒人”、“官师”等:“羲和”是负责历法的。“大理”是掌管诉讼的,“遒人”是王的传令官,“官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这些官都是由巫史们来担任的。当时,巫史们如同古埃及的祭祀,已经形成一个阶层,《尚书?甘誓》篇中的“三正”就是那些掌管政权之人的集体称号。这些“巫史”和“王”自然沾亲带故,这时候的王早已习惯搞裙带关系,用来加强自己的力量,所以当时很多巫史其实也都是王的亲戚,例如那位有名的“冤臣”比干就是王的亲戚。

第一章 第一次崛起:自己人和自己人玩(4)

夏商时期的王国还不能算是国家,但西周时期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时候的君主已经正式被称为“天子”、“天王”,显然,已经高出了夏商时期的王,已经直接与天挂钩了。也就是说,这时候君主已经修炼得差不多了,不再需要巫史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