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好,就是明君,这个结论就下的太武断了。”

马云立刻想到两个诗画皇帝:南唐李煜、北宋徽宗,觉得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心下忽的就安心了许多。其实这话赵普说的也是片面之词,毕竟也有是诗文好的,比如说三国的曹氏父子等。但马云毕竟不甘心平庸的过一辈子,所以赵普的这几句忠言就异常的顺耳了。

赵普继续说道:“这第三条,天策十八学士里面,除了拓跋大人和石大人多是谈诗论词的能手,经常的贻误国事,靠这些人不亡国就是烧高香了,还指望他们实现天下大治,岂不是可笑之极。”

“这第四条嘛,许可琼资历浅薄,上面还有王贇压着,只靠其父留下的威名,哼哼,靠这个东西就想要治好被张少敌管了十年的军队,这怎么可能呢。我敢断定至少三年之内,许可琼是指挥不动这些军队的。”

“至于说第一条,就更是荒谬了。楚王要真想立世子,现在就完全可以立的,凭着楚王的威望,国内无人敢反对。可偏偏他就是不立,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楚王即想传子,又不愿违背武穆王的遗言,他一直犹豫不定。。现在这个阶段大家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马云面带微笑,连连点头。

赵普顿了一下,犹豫了一阵后,低声说道:“唯一可虑的就是,这人居然猜到了我们对南平的企图。”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最新章节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十三章 转战归州

落日余晖,早已没有了午时那逼人的热气,虽然它依旧染红了半边天,也将霞光散射在归州的巴东县里。在徐徐的晚风吹拂下,那丝丝沁人心脾的凉意却是再也挡不住了。

往日的巴东县,百姓们早就端着饭碗,或在胡同里,或在家门口,三五成群的闲聊这今年的收成,传播着邻里之间的逸闻趣事。可是自从五月份以来,南平王爷派军围剿归州“七寨”,巴东县里的流言蜚语就突然增加了许多,一会儿官兵胜了,一会儿七寨的大王们赢了,更有甚者传言七寨的大王们带兵要进攻巴东县城,有一阵子弄得巴东县一日数惊。不过这些毕竟都是传闻,百姓们在经历数次这样的“狼来了”之后,反倒安心下来,再往后,这些传闻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反而给他们制造了更多聊天的话题。

就在他们以为这场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有大批的军队进驻巴东县了。这些军队刚才刚开始的时候倒也没有什么,只是经常性的进巴东山里搜索着什么,可是后来渐渐的派兵开始把手城门和城外的各个交通要道,进城要交“建城费”,出城要交“安全保护费”,过桥要交“过桥费”,坐船要交“水费”,最近这些日子,甚至出来了一个“纳凉税”,晚上蹲在门口乘凉或者在街上散步,都要交这个税,理由也很充足,因为南平王的福德,所以才会天降凉风。不仅搞得城里的百姓现在没事不敢出城;就连乡下的百姓在田间劳作,也只能顶着炎炎烈日。日子难熬啊!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觉得日子难熬的可不仅仅是巴东县的百姓,就连在巴东县县衙大堂上踱着步子走来走去的江陵指挥使,目前的“剿总司令”鲍唐,也是眉头紧皱。

刚受命剿灭“七寨”的时候,鲍唐的日子过得相当的轻松。“七寨”的乌合之众,又怎么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南平精兵的对手呢,鲍唐甚至以为只要半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兵回江陵(荆州治所)了。刚开始的战事也确实如他所料,不费吹灰之力,便相继打破了“七寨”中的五寨,不过随着战事的进行,鲍唐却越来越糊涂了,一方面,这哪里是什么土匪呀,这明明是百姓嘛!有谁见过土匪自己种粮食的,有谁见过土匪为了被踩坏的稻谷痛心疾首。另外一方面,每次打破一个寨门,平时一见打仗就躲得远远的南平世子高宝融,慌得像个兔子一样,急急忙忙得跑进去,指挥着人翻箱倒柜,拆墙揭瓦,看那样子恨不得地挖三尺。鲍唐当然知道世子爷在找什么——找七寨的宝藏啊!可是那七寨那些俘虏的样子,怎么可能像是有钱的人呀。鲍唐开始时,还劝了劝世子。可是那位爷压根就不信七寨没有宝藏。

后来鲍唐渐渐听到了些风声,原来这次围剿行动,原本就是高宝融和司空熏偏听偏信,以为七寨有宝藏,所以撺掇南平王出兵的。高宝融找不到宝藏,严刑逼供那些七寨的俘虏也得不到有用的信息,无奈之下,一方面催促鲍唐尽快找到另外两寨;令一方面,在王保义的建议下,为了让百姓知恩图报,感激南平王的仁德,在归州增加了不少新奇的税务。

作为武将,鲍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