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 (第1/4页)

萧天佑的反应,反而然耶律修一愣,他还以为这小家伙受不了讥讽,要跟自己翻脸呢,没想到这小东西竟然这么的没有骨气。什么东西!耶律修嘴中轻声骂道,心里面更是懊丧的狠,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竟然鬼使神差附和着小东西,率军返回益津关,这。。。这不是遗失战机嘛。我怎么竟然没有看出来这小东西是个蜡样银枪头,中看不中用呢!

正在耶律修骂骂咧咧的时候,亲兵已经回来了:“秉大帅,军文已经校核完毕,益津关守将钟廷辉将军马上就要出来迎接将军了!”

“恩,大军前进!”萧天佑不在身边,耶律修也懒得废话,大手一挥,让军队继续前进!

眼看着就到益津关城门之下了,忽然“咚咚咚”战鼓声响,城墙垛口处“哗啦”一声多出一列手持强弓的弓箭手来。说时迟那是快,这弓箭手刚刚现身,那被拉的犹如满月一般的长弓,“嗖嗖”放出一只只利箭来。伴随着箭雨声的,还有“嘎吱嘎吱”的木屐之声,耶律修久在军旅,立刻就明白那是什么东西了:抛石机、弩床的声音。

对方都射箭了,耶律修还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吗?他大喝一声:“快。。。快回军,有埋。。。”这个“埋伏”的“伏”还没有说话,他就陡然觉得自己心口犹如雷击一般,横握长刀的右手一送,嘴口一甜,一股子鲜血喷了出来。紧接着就是一阵头重脚轻,身子一歪,从马上栽了下来,引入眼帘的是一块白底金字的军旗:周!

耶律修本来应该在中军坐镇的,半路上后军让耶律嗔给带回来了清州,他为了抓紧时间赶路,也不管什么前后中军了,结果跑在了前面,被益津关的周军射了个正着。

耶律修一死,整个契丹军群龙无首,顿时大乱了起来。这是从城中杀出一支骑兵来,持旗官捧着一面白底青字旗,上书两个字:慕容。那领军大将亮银甲、络腮胡子,赫然就是周军悍将慕容延钊。而从城东、城西也杀出两支军队来,左侧的是王审琦,右侧是符彦卿,后面还有刘光义率军掩杀。

第174章 逼宫

第174章逼宫

耶律修毫无疑问是中了周军的埋伏。这周军是怎么夺的益津关呢?说起来很简单。大周位于中原,北契丹南马楚,两大敌国时刻觊觎,郭荣不可能没有一点防备。想当年,郭荣远在长安的时候,就能够遥控金陵,让金陵流言四起,给楚国安抚李唐设置了不少障碍。现在他贵国大周皇帝,要弄些边境上敌将的资料,也是自然非常的容易。他早就派人将燕云十六州的汉蛮将领调查清楚了。

大周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悍然北伐。可不是到北国去潇洒走一回,来个灭亡前的大疯狂。恰恰相反,这个计划提出的时间虽然短暂,可算得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能够被执行有一个前提,马楚被削弱,短时间内不可能大举北上,救援契丹,让周国可以集中力量,单独面对契丹。至于刘汉,高平之战后,他已经没有实力了,而蜀国,大周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这次北伐,对大周来,最理想的结局就是在燕云一带与契丹决战,并且大胜对手,从此将这个强劲的对手,打为二流国家。面对这样的一个战略目的,对大周来说,他就不能放过任何能够取胜的细节。

契丹确实强悍,可是契丹有这么三大弱点。第一,在燕云一带,汉族、契丹族将领之间不和,甚至对立,不少汉族将领有南归的想法;第二,契丹族善战的皇帝都挂了,善战的将领也挂了个七七八八,也就是说契丹军现在面连着青黄不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名将,契丹军的战斗力是要大打折扣的;第三,契丹皇帝没什么野心,对中原的土地没有饥渴感。这样一个皇帝,难够派军队南下,可是,他会不会有坚定地信心、必胜的信念和周军决战呢?这可也难说。战场上,皇帝的犹豫不决,将是致命的。

这样子一分析,郭荣立刻就明白了,现在是对付契丹的最佳时机,如果被他培养出新将领,如果皇帝对战争不在恐惧,那么,大周就真的只能退居关中了。

在郭荣下定决心北伐之后,益津关守将钟廷辉粗心大意的毛病,自然轻易就成为郭荣北伐的突破口。清州刺史王洪、莫州(今河北莫县)刺史刘楚信、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都是汉人,处于契丹乾化军的控制下,乾化军有耶律嗔这样的人在,和这些汉族将领之间没有矛盾才是怪事。而这三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三关的南面。如果能够首先拿下益津关,关上乾化军北逃的道路,然后歼灭乾化军,莫州、瀛洲很有可能不战而降。而后,这不战而胜的威风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