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第二讲 荣为贵妃(3)

咸丰皇帝《谕后妃》

由此可见,因为慈禧诞育了咸丰帝的唯一皇子,她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后宫五级的嫔,而为四级的妃,而为三级的贵妃。因咸丰帝没有设皇贵妃,所以她已经跃居后宫第二位,仅次于皇后。这一年她二十四岁。

第三,要驾驭皇帝。由于生下了皇子载淳,慈禧位置一越而成为宫中第二,仅次于皇后。按照一般女人的思路与生活轨迹,此时就可以享受这显赫的荣誉,等待儿子继承皇位,做太后。可慈禧不这样想。她不认为她宫中的地位可以高枕无忧,毕竟她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专制体制所赋予皇帝的权力是无所不在的,生杀予夺是他的权力,顺治帝不高兴即可废皇后,而贵妃的立与废应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慈禧要稳固宫中的位置,就必须驾驭皇帝。皇帝是人,他不可避免也有各种各样的习性与缺点,只是看慈禧是不是能充分掌握对手的特性,并加以利用。

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因为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样,不能入学,文化知识的获取的途径十分单一。因此,慈禧是宫中嫔妃中的既能掌握满语又能读写汉语的“双语”模范。

慈禧绘花鸟画慈禧很有天分,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载:“西后入宫时,夏日单衣,方校书卷,文宗(咸丰帝)见而幸之。”

炎炎的夏日,她单衣伏案,校读书卷,不能不说对读书有极高的兴趣,同时说明慈禧知书识字。至于她掌握汉文的程度,从她垂帘听政后要求罢免恭亲王奕䜣的上谕中可见一斑。

我们节录上谕部分文字:

“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狭致(挟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

慈禧所起草的共计三百余字上谕中,错别字竟高达十二个,语句亦不甚通顺,足以证明其运用文字的能力不高。咸丰帝逃避现实,寄情声色,对于国事穷于应付。由于慈禧能读写汉文,有些奏章就让慈禧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在披览奏章的时候,慈禧逐渐通晓了国家大事。

咸丰帝为了省力气,有些奏章,就改为口头谕示,命慈禧代笔。好在内阁呈送御览的奏疏,绝大部分属于报告性或对各省督抚重大事件的指示意见,一般皇帝的朱批是“知道了”、“依议”等简单的字,对慈禧来说不是难事。

《崇陵传信录》载:“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有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后仅司朱而已。”

至于军机处奏折则关系军国大事,咸丰帝必须朱批具体指示方略,要皇帝亲自动手。但依慈禧的机敏与聪慧,很快就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了然于胸。这为她以后的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向纵深发展的时候,英法联军突破了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后,北京门户洞开,天子之都暴露于侵略军的炮火之下,如何应对这百年未有的变局,是考验一个统治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咸丰帝与慈禧的表现。

《崇陵传信录》记载:“英法联军突破了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这日,正逢咸丰帝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与后妃共宴。酒至一半,军机处奏报:英、法联军已陷天津。咸丰帝痛哭不止,皇后钮祜禄氏与诸嫔妃哭成一团,只有慈禧一人走向前来对痛哭不已的皇帝建议:‘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巨变面前,咸丰帝的懦弱、无主见暴露无遗,在他痛哭与束手无策之间、在寻求逃避国家巨变的危难时刻,慈禧却有着与咸丰帝截然不同的表现,冷静、沉着、敢作敢为。

。。

第二讲 荣为贵妃(4)

慈禧在不露声色、谈笑风生间将至高无上的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第二位重量级人物。然而,与忠厚、质朴的皇后截然不同的是,慈禧对于前殿男人间权势之争夺、大局之掌控有着更为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她不断地将在后宫与嫔妃争斗的经验渗透到太和殿那属于男人一统天下的世界中。

慈禧,有着自己所独具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