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道光帝共有九子,立储时,适合候选的只有四子奕(十六岁)、六子奕䜣(十五岁)。

奕的生母死得早,当时奕只有十岁。道光帝将奕托付奕䜣的生母抚育,由于兄弟两人只相差一岁,因此感情甚好。

道光帝晚年,立储大事一直犹豫不定。皇四子奕,“长且贤”,十分仁孝;皇六子奕䜣,“天资颖异”,能文能武。随着他们年龄渐大,皇储争夺,暗藏机关。就在道光帝难以取舍的时候,一件看似无意实则暗藏机关的表演,导致了道光帝选择立储人选的天平倾向了皇四道光皇帝赐给奕䜣的“白虹”刀

子奕。《清史稿·杜受田传》:“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文宗的这段话,就是杜受田揣摩道光帝的心理而为。道光帝立储的标准是以德孝为根本,四子所谓“藏拙示人”的表演,掩盖了他“才”的不足。这正是中国历史的遗憾!

道光帝立储密旨及建储匣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亲笔写下了两份朱谕:

皇四子奕立为太子

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

两道谕旨同藏于金匮中,这在大清秘密建储的金匮御书中,是仅有的特例。对于一贯遵照祖制的道光帝来说,这种行为充分显示了他内心对于兄弟两人同样的喜爱之心,以及在由谁继统的抉择过程中踌躇难决的心态。

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

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

可这个被道光帝左挑右选的接班人,却是一个不成器的皇帝。入宫十年,慈禧对于自己丈夫——咸丰帝忧患无为、风流成性的特点了如指掌,她清楚奕䜣在才智上的练达和活跃,以及在皇位继承过程中两兄弟的暗中角逐,一直是咸丰帝心中抹不去的阴影和时时发作的隐忧,虽然咸丰帝一度任命奕䜣在军机处行走,但咸丰帝无法大度地包容周围人对于奕䜣的认可与爱戴。慈禧知道,正是由于康慈皇太后——奕䜣的生母不慎所做的一件事情,咸丰帝就迁怒于奕䜣,不仅开去了奕䜣一切职务,而且还明令奕䜣去“上书房读书”,不给予奕䜣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

在王辏г说摹鹅飨楣适隆分校�窃亓讼谭岬塾朕叁€反目的经过:

咸丰五年夏间,已被册封为贵太妃的康慈贵妃病重,咸丰帝、恭王这对兄弟时常探问。某日,咸丰帝前去问安,太妃睡得迷迷瞪瞪,以为是儿子恭王,就说:“你怎么又来了?能给你的,我都给了。他性情不测,莫生嫌疑就好。”咸丰帝发现她说错了话,立即喊了声“额娘”,太妃定睛一看,原来是皇上,不是恭王,随即转身装睡,不再言语。自此,咸丰不得不琢磨这几句话的意思,对恭王生了嫌疑。又一天,咸丰帝问安,恰逢恭王从内出来,咸丰帝问病情如何,恭王哭着跪下说怕是没治了,就等着上皇太后封号,方能瞑目。咸丰帝面无表情,只是“哦”了两声,再没表示。谁料恭王随后就到军机处,命令臣僚准备了册封典礼。承办官员拿着封典方案来找皇帝,咸丰帝大为气愤,但不好明着拒绝,勉强同意了封号,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不久,康慈皇太后去世。一周后,诏令恭王罢职军机,回上书房读书。皇太后的丧仪也被大大减损,据称是秉遵遗诏执行。咸丰帝和恭王的密切关系也到此为止。

第四讲 叔嫂联手(3)

慈禧虽然没有更多的机会与奕䜣接触,但对奕䜣的能力还是略知一二。她知道奕䜣的魄力与才干,完全在咸丰帝之上。对于这位小叔子,她由衷地赏识。因此,在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她向咸丰帝力荐奕䜣。而在咸丰帝逃至避暑山庄后,奕䜣更是不负众望,在奉命收拾北京残局的过程中,将一切事情的摆布得井井有条。

在以慈禧为主的两宫皇太后与肃顺一党对峙的时候,奕䜣的力量就成为重要的政治砝码,谁能争取恭王,谁就能掌控大局。慈禧知道与恭王合作的条件,无非就是委以重任,而慈禧眼下的迫切需要就是打败专权的肃顺一党,孤儿寡妇,能够垂帘就是大胜利,暂时分权给恭王,实在不是过分的条件。不能予则不能取,吝于名则失于实,这种“大智慧”慈禧是具备的。

避暑山庄内懿贵妃居住的西所

慈禧坚信奕䜣一定能担此大任。可如何能够将“橄榄枝”送交到奕䜣手里?从肃顺一党严密控制之下的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