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读过史书的慈禧知道,太后临朝听政在汉代高祖刘邦死后就已经出现了,可吕后是如何临朝听政的,文献缺少记载。此后,东晋的历史上也有太后听政的,为了规避不得直面男人的规则,便在朝堂上垂帘执政。

东晋康帝司马岳仅做了两年的皇帝就死了,两岁的儿子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由于穆帝年幼,无法亲理朝政,领司徒蔡谟等人要求太后听政,小皇帝的母亲褚蒜子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永和元年(345)正月新年朝会上,皇太后褚蒜子抱着小皇帝登临太极殿前殿,大会群臣。大殿之上,为临朝的皇太后褚蒜子专设了白纱帷帐。褚蒜子悬挂帘子在朝堂听政,既象征性地回避了与男人的直接接触,又代小皇帝处理了朝政。在向传统文化妥协的条件下,促成了皇权的连续发展。于是,太后垂帘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特例,被那些企图临朝称制的太后们奉为圭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讲 垂帘听政(2)

慈禧听政也必须遵循垂帘的惯例。

九月三十日,抵京的第二天,慈禧就颁布上谕,对于听政一事“著王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将如何酌古准今,折衷定义之处,即行妥议以闻”。经过大臣们一议再议、一改再改,经过半个月的反复磋商,一份史无前例的的垂帘章程终于出笼,对两宫太后垂帘一事作出规定:

两宫太后召见、引见臣下时,都需要隔着帘子进行。

召见、引见是很有讲究的。

除了定期的朝会大典以外,清朝皇帝与大臣的交流有两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折奏与面奏。而臣下面奏皇帝时,又分为召见、引见。召见,俗称“叫起”,皇帝要商议军国大事时,就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六部九卿等官员,召见时必须由重要的官员带着面见,这些重要的官员主要是亲王、御前大臣轮流带领;引见,俗称“递牌子”,是被任命的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上任之前,面见皇帝,引见需先进名单、履历折、绿头签,一人或数人觐见。召见或引见的官员须由奏事处的太监传旨,直呼被召见人的姓名然后领进屋,大臣进来必须先跪安养心殿明间,口称“臣某某某恭请皇上圣安”,满人则称“奴才”,起立后趋走到皇帝所坐近前,在预设的白毡垫上再次跪下,皇帝问即答。无论召见、引见的时间有多长,官员必须一直跪奏,待皇帝说“跪安”,方表示谈话结束,才可起立后退至门口,然后转身退出。清代只有极少数人因身份特殊,可坐或站与皇帝谈话。如顺治时摄政王多尔衮免礼仪,康熙时顾命大臣鳌拜赐座谈话,同治初期议政王奕䜣、光绪时期醇亲王奕不仅“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并“免召对叩拜”,即可站立与皇帝谈话。但也不是永远不变,如恭亲王在同治时以议政王身份可站立谈话,但进门时也要跪安。在光绪时期恭亲王只是领班军机大臣,就必须跪奏了。跪奏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大臣们都练就了言简意赅的本领,常常在三句话内就将问题说清楚,以免皇帝继续追问,以减少跪奏的时间。而且多半用厚棉絮做成护膝,以免跪奏时间过长引起疼痛,并且经常练习以免“失仪”(清制君前“失仪”要受处分)。清代笔记载:同光时军机大臣王文韶年届七十,仍每日在家练习下跪。皇帝召见大臣在养心殿的东暖阁,引见大臣则在养心殿的明间。

为了显示两宫太后听政与历代皇帝处理朝政没有区别,是政权的延续,慈禧决定召见、引见臣下时,地点不变,依然在养心殿,只是隔上了薄薄的帘子,在东暖阁召见时,在东大墙前的栏杆上罩上一幅黄幔;在明间引见时,则用八扇黄色纱屏相隔。

慈禧如何引见大臣?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后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与其父亲翁心存被引见时即在明间,翁同龢记载了引见的过程。是日黎明,翁同龢与父亲入宫,辰正(上午八时),引见于养心殿的明殿,慈禧、慈安坐在精致、华丽的八扇黄色屏风的后面,透过纱屏,可以依稀看到两宫太后分别端坐在左右两侧。小皇帝坐在屏风前的御榻上,前面设有御案。恭亲王奕䜣立于左,醇郡王奕立于右。吏部堂官递绿头笺,奕䜣接后呈送皇帝案上,小皇帝示意,再由醇亲王送至帘前,由帘内的首领太监接下,捧至两宫太后的案前。前后引见半个多钟头,即退出。

养心殿东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处在被太后引见的时间里,翁同龢与其父亲翁心存与太后进行了怎样的交流,翁同龢没有记载。但在同治七年十一月,曾国藩由两江总督改任为直隶总督时,在上任前被两宫太后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