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傅作义小传(1)

傅作义,字宜生,山西省荣河县(今临菏县)安昌村人,生于1895年6月27日。1905年,傅作义进荣河县立小学读书,功课成绩名列前茅。1908年,傅作义升入运城河东中学,三年后考入太原陆军小学。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傅作义参加山西起义,担任学生军排长,随起义军开赴娘子关抵御清兵,后随起义军攻打临汾城。1912年,他被保送到第一陆军中学深造,他在陆军中学学习很用功。原来,傅作义年幼丧母,由祖母抚养。因他聪颖,记忆力过人,深得其祖父母的宠爱。有一天,私塾先生讲授《论语·述而》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他的叔父和哥哥记不住,而在书房外玩耍的傅作义却背得烂熟。博作义6岁时在私塾读书。后来到离村五六里的白马庙小学上学。那时他读“四书”、“五经”等书,理解力很强,惟独珠算成绩不佳。他请求同学帮助,反受讽刺,遂决意刻苦练习,终得满分。通过这件事,他得到一种信念——只有自己努力才有所成就。 191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傅作义毕业分配回山西,在阎锡山部当见习军官,不久转任排长、连长、营副,第三年升任第10团少校团副兼团技术队长,负责全团的军事训练。每天拂晓,他总是亲自带领部队急行军三四十里,训练场上,他身着士兵服装,每项课目由自己先做示范动作,他尽量设置难度大、近似实战的场地和障碍,从难从严要求部队。在全省军事技术比赛中,该团获得第一名,得到阎锡山的赏识,并为同僚所称赞。 1922年,傅作义任第4团1营营长。他关心全营官兵,能叫出全营800名士兵的名字,熟悉每个军官的性格和优缺点。1924年10月,傅作义任第4旅第8团团长。1926年,晋、奉、直系军阀联合反对冯玉祥,因傅作义率军固守有功,擢升为第4旅旅长,旋又升任为第4师中将师长,时年31岁。 1927年6月,阎锡山依附蒋介石,反对张作霖。傅作义率部先进至蔚县东北之桃花堡,然后进至北京城南的涿州城外。当所部集结后,傅作义认为转至拒马河上游的大河南,再沿拒马河而下,这条线路虽然路途艰险,人烟稀少,但可出敌不意。10月11日,傅作义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占了涿州。涿州城为北京、保定、天津三角地带之要冲,紧扼北京之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此后,傅作义率军坚守涿州,与奉军对垒长达三个月。对于晋军在整个战场上的转败为胜以及奉军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挨打,起了很大的作用。傅作义由此声名大噪,得到国内外人士的重视与喝彩。清末民初的著名人士、81岁的樊增祥曾赋诗对其大加称赞: 新收涿鹿七十人, 百日燕南集大勋。 十六年来千百战, 英雄我爱傅将军。 1928年6月,傅作义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第5军团总指挥及天津警备司令,率部进驻天津。1930年,中原大战中,傅作义指挥晋军沿津浦线与敌作战,傅部战败,晋军退过黄河,阎锡山特派傅作义去沈阳联络张学良,未果。傅作义从沈阳回到天津,灰心丧气,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外界攻击,多把战败责任归咎于他。傅作义愤恨交加,痛不欲生。有一天晚上,他举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枪,由于家人及时拉开其右手,子弹只中左臂,未伤及要害。1931年1月,经张学良推荐,傅作义就任第35军军长兼第73师师长,8月又受委任为绥远省主席。 傅作义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剿匪。当时绥远土匪遍地,全省大小土匪不下四五十股,弄得民不聊生。他将第35军分驻于丰镇、包头一线,实行严酷镇压和威慑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围剿、追歼,使匪情得到控制。 傅作义曾在《告全省民众书》中指出: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建设的首要在于民生,这当然是施政上根本不易的原则。他自接任绥远主席起,就从“官贫民富”着手,整顿金融,稳定物价,开源节流,兴利除弊,使绥远财政扭亏为盈。到全面抗战时,绥远库存现金84万元、白银210万两。另外,他注意整饬吏治。傅作义在绥远期间,以“治军、治水并重”为指导思想,指挥部队协助地方兴修水渠,仅后套地区军民所修宽15米以上的干渠达1700公里,宽3米以上的支渠超过5000公里。当时的河套地区,渠道纵横,流水遍地,水浇地面积达1000万亩,生产发展较快,经济比较繁荣,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称。傅作义主张“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注意团结各民族人民和抗日爱国人士。一次,共产党员王若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