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1/4页)

雁容把自己磨练成了一把刀,而且是一把让自己感觉适手的刀。

“那你就留下来吧!”十一娘看她的目光带了几份钦佩。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职场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雁容不惊不喜,恭敬地曲膝,默默地退到了一旁。

十一娘去了徐嗣诫那里。

“早晚的天气凉,带了披风没有?”她看了看南勇媳妇为出行准备的东西。

“带了。”南勇媳妇落后她两步跟着,低眉顺眼地道,“茶盅盖碗、香药帕子,都按着宋妈妈说的带齐了。”

十一娘点了点头,笑道:“把妞儿也带上吧!难得出去一趟。”

南勇媳妇听着一怔,忠厚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来,随即又表情微敛,犹豫道:“多谢夫人了。只是妞儿还小……”

“没事,”十一娘笑道,“有双玉和绣儿帮忙!”

常九河家的绣儿,学了规矩以后,就被十一娘拔到了徐嗣诫的屋里。

南勇媳妇不由心动,迟疑片刻,敌不过出门的诱惑,还是应了下来。

到了出门的那天,永平侯府大门尽开,太夫人由杜妈妈服侍着坐了头一辆马车,大丫鬟葛巾和玉版带着几个平日贴身服侍的坐了小一点的马车跟着。后面依次是十一娘的马车,二夫人的马车和五夫人的马车。徐令宜、徐令宽两兄弟和赵先生都穿着便服骑马侧行。护卫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最前面又有仪仗开道,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往护国寺去。

徐家头一天就派了管事在护国寺里打点,护国寺天没亮就派了孔武有力的僧人守了山门不让人进,主持穿了玄色遍地金的袈裟,拿着金光闪闪的鎏金禅杖,和徐家的管事在牌坊前等候。听到打头阵的小厮来报说车马立刻就到,主持捋了捋银白的胡须,和徐家的管事一起迎了上去。

下了车马,见了礼,在大雄宝殿拜了释迦牟尼像,捐了香油钱。太阳渐渐升起来,阳光也开始有些刺眼起来。

主持亲自迎了太夫人等人到一旁禅寺后院的厢房里歇息,留了两个只有七、八岁的小沙弥在屋里服侍,自己陪着徐令宜、徐令宽兄弟和赵先生等人喝茶去了。

毕竟年纪大了,太夫人面露倦容,几个孩子却越发的生龙活虎,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一路的见闻,讲着广目天王和阿难佛陀的故事,兴奋得很。

十一娘一面叮嘱贞姐儿照顾弟弟,别让几个孩子乱跑,一面和杜妈妈一起服侍太夫人梳洗歇息,忙得不可开交。

神色间也带着几份疲惫的五夫人见状略一犹豫,低声道:“四嫂,要不我带着孩子去一旁的凉亭坐坐吧?护国寺只有放生池那里有水。”

十一娘有些惊讶,朝她露出一个和善的笑容:“那就劳烦五弟妹了!”

“没事!”五夫人表情一松,笑道,“我正好也要带歆姐儿出去走走。”

十一娘望着乳娘怀里扭来扭去的歆姐儿,露出一个“理解”的笑容。

正坐在罗汉床边给太夫人剥桔子的二夫人朝着太夫人微微一笑,太夫人眼睛眯成了弯弯的弦月。

歇了一会,吃过斋饭,大家小憩片刻,徐府的女眷准备到放生池去放生。

有小厮跑进来:“侯爷让两位少爷出去见见客。”

“哦!”太夫人奇道,“是哪家的大人?”

“西山大营的柳同知和几位同僚。”小厮笑道,“听说侯爷在这里,特意过来问个安。”

十一娘忙把徐嗣谆和徐嗣诫叫到跟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见两人都穿得干净整齐,手脸白净,这才让人服侍着去了徐令宜处。然后又吩咐小丫鬟去通知随行的管事准备放生的事。

二夫人和五夫人则服侍太夫人梳洗。

大家都收拾妥当,等了一盏茶的功夫徐嗣谆和徐嗣诫才回来。

两人手里捧了一堆见面礼。

“母亲,母亲,”徐嗣诫扑到十一娘的怀里,把什么金锁、玉牌给她看,“柳大人夸我聪明。”

徐嗣谆忙拉了他:“顺不妄喜,逆不惶馁。你怎么这样张扬呢?哪里像大家子的读书人!要说,也在等会没有人的时候说。”

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徐嗣诫红着脸低下了头。

太夫人就问徐嗣谆:“你爹爹那里很多人吗?”

徐嗣谆点头,困惑道:“他们说话的声音都好大。可爹爹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就都压低了声音说话,好像很怕爹爹一样。”

太夫人听着轻轻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