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 (第1/4页)

林轩记得当时自己是这样回答的:“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时候,必须去找牛魔王、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才得以扇灭了大火,顺利过关。没有芭蕉扇,就算到了火焰山我也无计可施。”

在他看来,火焰山是相当遥远的事物,并且是神话传说中的死亡之地,几乎不可能在西藏遇上。

大火燃烧的声音之外,他还听到了宏大的水声。

水声不是溪流或者暗河发出的,而是有着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和声响,激情澎湃,无可遏止。

从声音中,林轩就能想象出那道白亮的水练从极高处跌落下来后的浩荡奇景。

水火无情,无论是火焰山还是九天瀑布,对于林轩和堂娜来说,都是瞬间致命、万劫不复的。在如此狭隘的山洞中,一旦出现水火扑面而来的厄运,他和堂娜就只能束手等死了。

除此之外,他还听到了隐隐约约、含含混混、曲折回绕、诚心诚意的诵经声。

那声音从至少几百个人的口中送出来,又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回响发酵,最终进入他的耳朵里,形成了一种“人有百口、口有百舌”的说话效果。刹那间,除了诵经声,他什么都听不到,思想也像被抽空了一样。

“前面一定有某种神秘的东西!这一次,我们是来对了!”大喜之下,林轩跳起来,拉起堂娜继续前进。

“你听到了什么?除了那水声,还有什么?”堂娜问。

林轩摇摇头:“很多很多,但我不确定自己到底听懂了没有。”

听力毕竟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才是最科学的。

“走吧,见机行事。”林轩说。

堂娜掸了掸裤脚,无言地点头。

两人大步前行,很快就到达了一条宽约二十米的暗渠旁。

堂娜的“地听之术”相当灵敏,准确地感知到了暗渠的存在。

“水很深,至少有五十米。”她说。

暗渠里的水很平静,流速极缓,如果不用心看,几乎看不出水的流动,会误以为它只是纹丝不动的一潭死水。所谓“静水深流”正是如此,一切波诡云谲、暗流纷涌全都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掩藏着。

如此宽的暗渠是无法飞越的,幸好暗渠上有道石桥,但看它的结构,却不是人工搭建而成,却像是某个鬼斧神工的匠人在山腹中刀刻斧凿切削而成,结构浑然一体,竟是林轩从未见过的制作工艺。

石桥宽有一米,只能容许一个人通过。

“走,过桥。”林轩向前一指。

两人上桥,堂娜又止步,低头看着桥下,若有所思地低语:“这里的水看起来很熟悉,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山中深潭吗?”

那段经历奇异之极,林轩当然记得:“记得。”

堂娜接着说:“这里的水与那里的水颜色相同,内部水质也相差无几。我甚至怀疑,两个地方的水是同一水系,密不可分。”

严格意义上来说,天下的水都是相通的,所以地球人经常说“五湖四海皆兄弟”。

“那说明了什么?”林轩看着堂娜。

堂娜苦笑:“说明发生在藏区的一切神秘事件都是有关联的,从来没有一件事是孤立存在。可惜,我快精疲力竭了,无法全力思考,将那些内在的东西清清楚楚地揭示出来。”

她的话启发了林轩,因为林轩也总觉得在骆原身上藏着深不可测的秘密,但又不知从哪里下手来打开缺口。

古语常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眼下,他就是想找到蚁穴的位置,准确切入,发见真相。

第四百一十二章 无浮力暗河

“我听到了很多无法理解的声音,以前从未这样。”堂娜沉郁地说,“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所谓‘地球轴心’是什么样子的,前辈们并未留下先例可供参考。”

“你累了,不如暂时停下来,什么都别想——”林轩拉着堂娜过桥,举起手,轻轻抚平她眉间皱起的疙瘩,“堂娜,人的思维能力是有极限的,如果想得太多太远,必须及时中止思路,否则会损伤你的脑部记忆力。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秘密在被揭示之前,都会有无数探险家前赴后继地倒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这是规律,也是必然。你想想看,自古以来有多少空前绝后、才智卓绝的探险家最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的‘大游侠’徐霞客、美国的‘地球放大镜’查伦斯、法国的‘独狮’南都、俄罗斯的‘高原血蜥蜴’波多拉斯基……一生轰轰烈烈,创造了无数受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