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部分 (第1/4页)

“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让我想起了你们中国的一本书。”堂娜亦轻声感叹。

林轩也明白堂娜要说什么,那本书一定是指《围城》。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说过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事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目的大都如此。

将这句话应用到目前的这种困境中来,其实也非常恰当。修行者们都想冲入“万”字围城之中去,攫取宝藏,获得秘密,而那种“取得”恰恰是修行的大忌。修行是为了舍弃身外之物,进入思想的空无境界,绝对不是为了追求“物欲”而来。

以这种标准评判,九十九支修行者无一合格。

“如果你扑过去,想再退回来就难了。”堂娜说。

林轩点头。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不是莽撞冒失的人,任何时候,必须谋定而后动。

“也许我可以等待黑暗中的再次天旋地转。”林轩眺望水球,思索了一阵后,才继续这个话题。

“是啊,那种持续的飞速旋转真的很诡异,让我想起从前接受过的宇航员陀螺仪训练。我猜,你也接受过同样的训练吧?”堂娜问。

陀螺仪训练考验的是人在失重条件下控制身体的能力,不适应者,就会在上下左右、颠三倒四的无序、无方向、无规律的飞旋中狂呕甚至昏迷,而高手却可以在飞旋之后立即进行五十米速射,精度丝毫不受影响。

林轩没有出声回答,只是默默点头。

“如果你飞跃下去,我们就没法互为依靠了,只能单兵作战。无形之中,大家的实力都会略打折扣。”堂娜说。

林轩再次点头:“没错,但我们已经到了不突破必死的地步了。就像那些修行者似的,只敢攻击同类,企图从别人走过的路上借力而行。他们愿意迈出一小步,但却不愿开辟新路,走出一大步。所以,他们失败了,死于乱战之中。”

九十九支修行者之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振聋发聩的警示——“只有脱出窠臼,才能打破难关。”

人类往往满足于“温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模式,当察觉到大毁灭来临时,再想计策,为时已晚。真正能在风云变幻的江湖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往往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雨绸缪、料敌机先者。毫无疑问,林轩正是这种万里挑一的大人物。

四周又恢复了死寂,老僧、天鹏王、九十九支修行者如同一场梦境里的人物,毫无痕迹出现,又毫无痕迹消失。

“想想他们,真的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林轩忽然深有感叹。

陌生人之间,也许今生只见此一面,从此雁在天空鱼在水,永世隔绝,再无联络。

林轩凝视那水球,筹划着跃下之后的落足点,但不知为什么,精力总是不能集中,感觉四周似乎有着无数浮光掠影般的影像,倏忽在东,倏忽在西,牵扯着他的眼角余光。但是,当他抬起头来细看时,石壁仍是石壁,光秃秃、灰蒙蒙的,毫无异样之处。

“你的心已经很乱了,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堂娜提醒。

“是啊。”林轩连做了几个深呼吸。

“你是不是……看到很多莫名其妙的影像?”堂娜问。

林轩下意识地向四面看,当再次一无所获地低头时,他摊开手掌,仔细观察掌心的复杂纹路。

掌纹是人类命运的体现,如果一个人能够解读自己的三分之一掌纹时,就已经能窥破天机、找到人生的方向了。

“那也许就是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堂娜梦呓似地说。

林轩抬头凝视堂娜的眼睛,那双眸子里藏着太多看不清的哀愁,仿佛一卷古老的水墨画,越想看清,越看不分明。

“真奇怪,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清楚地看透自己。”堂娜躲避着林轩的目光。

“堂娜,我们还有机会。”林轩说。他从不畏惧困境与失败,所以此前的任何一场战斗中,总能转败为胜,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

真正的斗士全都如此,只要生命不息,必将奋斗不止。

“你能看清自己吗?”堂娜问。

“我看不清,那些影像太淡了,似有若无,无法捕捉。”林轩回答。

“是吗?那真是一件太奇怪的事。”堂娜说。

“如果那就是我们的过去和未来,为什么又不让我看清?”林轩低声自问。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