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页)

中国已经很久没有出国大师级的人物了,但是成俊杰担得起大师的称号。很多人甚至认为,暖州市医学院没有一次xìng把成俊杰提升到教授职称,简直是对中国学术界的侮辱——如果成俊杰都当不了教授,那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能有资格获得教授的职称?

看台上的近万人,除了暖州市医学院被特许进来的数千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外,其余位置上坐满了从各地赶来的专家学者,还有市里的领导,国务院卫生部的观察团,甚至还有十几个专程从美国飞来实际上却根本听不懂成俊杰在说什么而不得不另配翻译的传染病专家。

曲永佳相信,只要成俊杰能一直呆在暖州市医学院,这所大学最多只需要10年时间,就能成为和京华大学比肩的顶级学府

暖州市医学院党委书记,正厅级。京华大学党委书记,正部级

曲永佳一念及此,就不由摸住了自己的胸口,仿佛里面的心脏会因为极度的兴奋而冲出体腔。

……

“中医对于这次疫情的认识,总结起来非常简单。但是首先,我需要再次提一个相关背景。

《黄帝内经》素问部分的yīn阳应向大论中有这么一段原文:冬伤于寒,chūn必温病;chūn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从汉末之后,人们就在反复争议最后一句——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根据中医向来的理论,以天地之气对应中医所讲的五个季节,可笼统地被概括为chūn升生,夏浮长,湿化成中央,秋燥收,冬沉藏。”

台底下老外的翻译听到这里,整个人已经开始斯巴达了,这才让边上的老家伙们感到幸灾乐祸的同时,也被成俊杰吊起了胃口。

“秋天应该多燥,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这么认为。到了明清时期,为了阐明温热疾病,叶天士、吴鞠通等大家,还专mén就此做了解释。但是,秋天真的多燥吗?《黄帝内经》里的这句,真的写错了吗?本该是燥,《内经》里却写了湿,两者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成俊杰说着一顿,突然笑着摇了摇头,大声道:“不根据这一次爆发的疫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内经》没有错是后人的理解出了问题

疫情刚刚达到暖州市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在奇怪,为什么短短三天时间,暖州市的染病人数就会比广南和闽江两省加起来还要多。我的结论是,因为在疫情刚刚达到暖州市的前一天,暖州市下了一场大大的暴雨

大家还记得一开始电视上讲的,该细菌不适合在湿度10以下的环境生存吗?足够的水汽,就是保证这种厌氧菌活在空气里的前提。它们可以通过其特别进化出来的吸附系统,用空气中微xiǎo的水滴将自己包裹住。这就是厌氧菌为什么能活在空气里的原因”

……

“S。B。感染者的主要症状,最先是消化道症状。中医的温病学上,有一种温病叫作湿温,发病季节正是夏末秋初,初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继而胸闷脘痞、腹胀呕恶,再发展一些人可见大便出血,与S。B。初期表现基本相符……”

“以外感六yin的角度来辩证,S。B。就属于典型的湿邪。湿邪进入人体后,因为空气湿度保留了其强大的活xìng,所以它们有能力直入中焦,引起胃肠道病变,又因为湿易化热,热从体内透出却被湿邪的粘滞之xìng所遏阻,所以只能停留在体表,却无法排出,给人一种皮下隐隐发烫的感觉。湿热两者相结合,会大量伤津。津可载气,津伤则气伤,气伤则抵御无力,所以可见人体抵抗力直线下降

这场病如果从一开始就召集10名有30年坐诊经验的老中医来组成疫情专家组,细菌可能根本连广南省都出不了而疫情中发现的特效yào狗尾巴草,事实上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当作了祛湿清火的yào物来使用,如果不是没有第一时间想到中医,疫情带来的损失怎么会如此惨重?”

……

“秋季,是连接长夏和冬季的季节,其大致变化规律,应该是由长夏之湿,转为冬季之寒燥。之前说过,冬季主沉主藏,万物皆藏,病邪同样要藏,也就是说,只要保证保暖,冬季并不容易发生外感xìng疾病,直到万物解冻时分,病邪复苏,才是流行病爆发的时候。因此,从秋季后半段开始,生病的几率就会开始降低。秋季真正容易致病的时段,在其前半段。而秋季前半段紧接长夏,湿气仍重。所以《黄帝内经》上讲秋伤于湿,不仅合理,而且非常准确花了数百年才写出来的《内经》,里面全都是古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