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的汤剂选料严格,制作精良。

这些“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成为北京的象征。而京城民间“歇后语”,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正是这些不同行业、不同特色的“老字号”,汇聚成了京城“老字号”大商业文化的魅力。“老字号”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出了独特的经营之道,成为一种知名“品牌”。这种“老字号”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含金量是难以估算的。

今日的老字号,虽然有些衰败,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不曾动摇。提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百姓们仍满怀兴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与感受。老百姓的这份情缘,恐怕正是老字号们在这个变革社会中的出路所在吧!

老北京的会馆

北京城位于华北大平原最西北部、太行山与燕山结合部的山前地带。这里是从华北去往东北、西北和蒙古的诸多山间通道的共同起点,又是沿太行山麓从中原到北方的通道的终点。由于华北大平原曾经湖沼密布,只有通过这条通道才可以往来于北京与中原地区之间。在未有铁路之时,从中原至北京必经永定河渡口,再经广安门入城。清末修铁路时,京汉铁路北端也是经丰台、马家堡、永定门,最终至前门。这样,元、明、清各朝来京的大批官员、举子、商人都要经过宣武区旧城区进入京城,这一地区,因为明朝有“宣南坊”之名称,也被称为宣南地区。清代以后,“宣南”泛指宣武门以外之南城地区。

由于此处地近内城,且邻近繁华的前门商业区,更是因为道路的四通八达,明清时期,这里云集了全国各地大部分的会馆。每条胡同里,少则三四处,多则十几处,它们往往紧紧相邻,形成了宣南一带浓厚而独特的会馆文化。所谓会馆,在明清时期多是由各地在京城为官者出面,联络官员、富商出资修建,为本地来京参加科考的举子提供食宿的馆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驻京办事处”。这些会馆在明清、民国时期,网罗同乡、联谊乡情,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解放以后,这些会馆失去原有的作用,有的被各式机构占用,有的改建为民居。

保存至今的会馆,或因历史人物而知名,或因建筑特色如戏台、房厦而知名。每一个会馆,都住过该省进京的举子,都出过进士,都有许多故事。宣武区菜市口十字路口东南的大吉片地区是北京现存会馆的核心区。随着会馆的不断聚集,一些商人开始在会馆附近开设为士子提供书籍、纸张、文具的店铺。会馆附近逐渐繁荣起来。

这些会馆中,最有名气的是南海会馆和中山会馆。南海会馆旧址位于米市胡同43号,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董文恪(董邦达)故第,由在京海南籍官员筹资买下,后又购入一幢相邻的房舍组成了南海会馆。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都曾住在这里。康在这里写过许多诗文,并与维新派多次策划变法方案。1895年4月,当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康连夜起草了万言书,并发动1200多人联名到督察院投递,即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他还在会馆内创办报刊《中外记闻》,成立粤学会、保国会,强烈宣传变法维新。维新变法失败后,康由此出走香港,其弟弟康广仁被捕入狱,9月28日,与谭嗣同等在菜市口刑场就义。南海会馆尚存重要石刻《南海会馆碑记》等。

中山会馆在宣武区珠朝街5号,相传为明代权臣严嵩的花园别墅,分前、中、后三大院,这些大院又被许多小跨院环抱着,大门内是一座木影壁,绕过去便是大客厅,客厅的四周有回廊环绕,另外有魁星楼、戏台、假山、水池等。院内还种有各种树木,是一所十分优美的会馆。

中山会馆的前身是广东香山会馆,由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唐绍仪创办,后因香山县改中山县,香山会馆也就更名为中山会馆。这里很早就是有志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广东青年会在这里活动过,后来又成立了“中山少年学会”。中山会馆曾是我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站。现在原建筑大部分还保留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北京的城门牌楼

老北京们都知道,北京有句关于城门的俗话儿,叫“内九外七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