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先声,因为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调入四川,致使武昌首义一举成功;而武昌起义的胜利,有力支援了四川的斗争,到11月27日,辛亥革命的大潮中,成都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彻底覆灭。

再回头继续说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虽然胜利,但清廷立即会调集重兵围剿,武汉社会上一片混乱,起义军还要跟海内外各方力量打交道,亟需成立一个统筹、指挥、管理的领导机构,也就是起义前计划中的湖北军政府。吴兆麟、熊秉坤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个军政府的都督由谁来当合适呢?

起义筹备时商定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的蒋翊武,在10月9日指挥部被端之时爬上屋顶,从邻屋屋顶跳下后被捕,后来居然让他在押送途中借机翻出巡警署花园围墙逃走,现在谁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参谋长孙武,制炸弹时被刘同抽烟引起大火,孙武烧伤,现在正在汉口,脸上包着一脸的纱布;

起义前已定为都督人选的刘公,现在他也在汉口,和武昌大江相隔;

深孚众望的领袖黄兴、居正、谭人凤、宋教仁等人也都不在武昌。

那么,熊秉坤、吴兆麟自己呢?他们是带头发动起义的,又奋战一夜,劳苦功高,可不可以当都督?

带头发难的这几位基层军官认为:他们里职衔最高的是连长吴兆麟,熊秉坤只是个班长,都人微言轻,分量不够,压不住阵脚,号召不了群众。如果大家都知道搞造反的是几个小兵蛋子,都不会景仰和跟从,别说扩大战果,连起义军都有散伙、内斗的危险;而如果知道这场起义是个大人物带头,立即就能凝聚人心。

应该说他们的考虑是入情入理、非常切实的。一个风险这么大的行动,没有一个分量重的主持人,很难把人聚拢、调度指挥。当初孙武筹备起义之时,因为他的名字跟“孙文”正好相对,人们传说他是孙文的弟弟。孙武将错就错,默认下来,一时“孙文派他弟弟孙武来领导我们起义啦”的说法流传军中,革命士兵们都很兴奋,军心大振。

那现在推谁出来当头领合适呢?起义士兵想到了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要求他出来做一把手。

汤化龙心中盘算,这场起义暂时胜利,清兵随后就会扑来。如果最终成功那就是开国元勋,但如果失败那可就是必死无疑、牵连九族的头号反贼;开国元勋固然吸引人,但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于是他委婉地拒绝了。

这个时候,咨议局议员刘赓藻提出了一个人,认为他十分合适当这个都督。

这个人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清朝驻武汉四大军事单位之一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协统(旅长),在全国只算中级军官,在武汉却就是巨头。他有长厚的口碑,不爱说话,也不多事,对士兵知道爱护,在武汉军界素有威望;另外,他还有两大优势:一是他是湖北黄陂人,当湖北军政府级蕉院�比擞星缀土Γ欢�撬�绞倍跃�懈锩�橙说幕疃�鲆谎郾找谎郏�锩�啥运�膊坏执ァ?br》几番“考察”,处处合适,这个黎元洪简直就是为给大家当头领而存在武昌的!

于是,大家分头去找起义后不见踪影的当时的黎协统、明天的黎都督。

被起义士兵逼成都督、后来成为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武昌起义时在干什么呢?

武昌起义枪响后,黎元洪坐镇他的第二十一混成旅司令部,并不带兵围剿起义士兵,但严防自己手下士兵参与起义。一个前来联络的起义士兵被抓住,押到黎元洪面前;黎元洪亲自动手,将这个叫周荣发的士兵杀害在会议厅众人当面。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士兵本跃跃欲试就想哗变,黎元洪血淋淋这么一刀,立即震慑住了众人。

是支持起义还是反对起义?在那紧急时刻,是清朝军官黎元洪必须表的态,他再不愿多事、再爱护士兵,只要清朝没倒台,他就得这么干,否则,上峰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黎元洪聆听着营外的起义枪炮声,他部署士兵站到营墙上严阵以待,下的第一个命令是:“如有人来攻,就开枪打!”

过一会,营外枪炮声更大,他下了第二个命令:“如有人来攻,不可还枪,只可用好话把他们劝走。”

枪炮声越来越大,很显然起义没被扑下去,已经要成气候了。黎元洪下了第三个命令:“如有人来攻,你们便退守营房。”

说完,他退出司令部,换上便装,跑到参谋刘文吉家里躲着去了。

黎元洪知道武昌完了。

武昌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