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这个诏书由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张謇的幕僚、留日才子杨廷栋起草初稿,张謇再润色修改,袁世凯最后审定。张謇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

到今天能见到的历代帝王退位诏书一共十份,分别是东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刘宋顺帝刘准、齐和帝萧宝融、梁敬帝萧方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恭帝元廓、北周静帝宇文阐和清宣统帝溥仪。溥仪的退位与其他九位不同之处是,别人退位之后新皇帝立即产生,而溥仪这一退位,中国二千一百二十三年的封建帝王时代正式走进历史。

诏书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句,是袁世凯加上去的。本来,袁世凯马上到手的大总统是孙中山所让,这样一加,面对革命党人,他可说他的权力来源是退位前的清廷,而不是你孙中山所赐;可对清廷,他又可说是孙文所让,并非篡位。

袁世凯的逼宫,至此完胜。当天晚上,他在外务部大楼剪去了辫子。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的当天,袁世凯致电南京,表示赞成共和,电文是: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同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现在统一组织,至重且繁,世凯亟愿南行,畅聆大教,共谋进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洞鉴时局,必能谅此苦衷。至共和建设重要问题,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应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法,尚希迅即见教。袁世凯真。”

孙中山接到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成共和二电后,就于第二天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了辞职和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篇咨文。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以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我们知道袁世凯在今后的所做所为,不由对南京方面如此做法深感遗憾。然而在当时,却是顺理成章:袁世凯果然不负众望,未为清廷效力,只以两个多月时间就把清廷结果掉;如果手握重兵的他忠于清朝,对革命全力镇压,那共和胜利该要费多少周折啊。之前黎元洪、孙中山等一再表示,只要他推翻清廷、赞成共和,我们就选他当总统;如今要求他做到的,他都做到了,这当然要履行承诺了。

孙中山急于让位,还有一层经济原因。

各地独立之后,前清留下的财政库存十分有限,而作战又急需要大量经费,各地财政上都捉襟见肘。孙中山归国之时,人们盛传他带回了大笔资金;在上海下船后即有记者问他带回了多少钱,此前孙中山到欧洲筹款已经碰壁,就说:“我一分钱也没有,我带回的是革命精神!”大家当然都热烈鼓掌,但在心里不由泛起隐忧。

在孙中山宣誓就职之后,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粮饷皆缺,急电中央索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朱笔一批:拨二十万元济急。当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持此总统手批,前去财政部拨款时,发现国库之内,只有银元十枚!

精于理财的实业家张謇估算:新政府的开支至少每年须有一点二亿两,每月须有一千万两;扣除可能得到的收入,新政府每年将短缺八千万两。

由于缺乏经费,南京临时政府几乎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孙中山交班给袁世凯,也有难以维持的原因。

当然,孙中山等人也深知此人半新半旧,可新可旧,如果真的像他说的,维护共和到底,那国家人民有福;可如果这家伙掌握民国以后,又象清朝一样搞起专制来,那可怎么办?

孙中山首先为他准备了两个紧箍咒:首都定于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办公。

这是因为袁世凯在北京势力太大,要把他从个人势力和封建势力都很强大的北京调到南京,他肆意妄为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当时革命阵营内部对民国首都到底该奠在何处一直有争议。有很多人觉得从全国版图来看,南京地处偏僻,当时又是个小地方,因此还是北京最好。孙中山顶住压力,力排众议,从制约袁世凯的角度,决定民国临时政府必须设于南京。

孙中山将定都南京和袁世凯必须来南京就职这两条发给袁世凯,并催促他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