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桓龈拍畹娜耍��皇钦媸档摹⑾质档娜恕�

概念里的人,没有父母,没有子女,没有夫妻,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朋友同事,也不需要学习、成长,也不会生病、衰老,仅仅是一个不真实的〃人〃。也许,这个概念的〃人〃,由于独立,由于自我,排除了与他人关系的考虑,便只剩下了生与死。但是,因为他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连生与死都很不重要。这种概念的〃人〃,一旦在现实中出现,常常无理而冷漠,仿佛世界欠了他的自由,欠了他的平等。他来到世界的使命就是讨债,讨回原来属于他的东西,一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样子,以个人为中心地索要、索取,而无视个人对社会、对人群应有的义务。

关于自由的迷思(4)

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他一定是与其他人发生关联的,由于这种关联,才会有善恶、好坏,才会有道德的要求。我们不能说西方的哲学没有道德伦理的内容,西方哲学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也不少。但是,由于〃人〃只是一个概念的存在,西方道德伦理大多成为外在的强制标准,很难成为一个内心的自觉,比方说,如何让一个孩子和成人遵守同样的道德;享有同样的权利?即使按照现在通用的法律,18岁以后都一样了,那么,18岁以前的〃小人〃不是人吗?反过来,儒家从现实的人出发,道德伦理发自内心,自觉自愿。遵守道德不是为了客观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孩子、老人、成年人之间,便不会有这种僵硬的道德统一标准。

从现实的人出发来考虑问题,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人格都还没有确立,如何能有自由和平等?即便有〃天赋*〃,也要通过他人,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和拥有。那么,所谓的〃天〃,难道就是那些抚养他、教育他的人吗?所以,我认为,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都不是先天被赋予、被恩赐的,而是后天争取、建立的。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差别。

西方文化源自一神教的影响,在人生的起点上就赋予他一大堆东西。然后,很奇怪地宣布,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那些理论上属于他的东西都没有了。当上帝存在的时候,它解释说:只要你信仰上帝,上帝就会把这些东西再还给你。当没有上帝的时候,它鼓动说:你应该讨回属于你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曾经是你的,永远是你的,因此,你可以理直气壮、放开手脚地收回属于你的一切。把绝对自由放在人的起点,造成一个颠倒的世界。这种理论在推翻宗教统治的时候,的确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但是,在宗教退出统治权力后,这种理论也像宗教一样,利用谎言而吸纳更多的信徒。人人生而自由,这个自由是没有限定的绝对自由。所谓〃枷锁〃就是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接受这种观点的人,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而且,他也将成为其信徒的破坏对象,因为他也会成为后来者的枷锁。世界将无法太平。

〃普世价值〃以及所包含的*、自由,本身都是有作用的,但是,将其推到绝对正确的极端地位,就是错误的。这种极端做法,不仅可能让这些原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会对现实造成伤害。除了西方历史上的个别时期,实际上,也只有美国这个缺乏文化厚度的国家,拿着鸡毛当令箭,把〃普世价值〃当成绝对真理。如同一个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淘到一件文物,便以为自己幸运地拥有了绝世宝贝。而一些抛弃了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也不得不变得像美国一样浅薄而浮躁,被这个自以为是的〃绝世宝贝〃神话洗了脑,盲目地加入到〃普世价值〃绝对真理的传销行列。

。。

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社会的“德先生”(1)

〃为民做主〃是中国式传统*,与〃主权在民〃的西方*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是世界上最讲*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就曾经折服了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德先生〃的祖籍在中国,而不在西方。

西方*进入中国,一开始在概念上就含混不清。〃五四运动〃时期,西方*化名为〃德先生〃来到中国。这位〃德先生〃名声很大,但是它在西方文明中的真实身份,与它在中国的表现并不一致。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中,其实是一种政治制度。而在中国,〃德先生〃很快又有了一个更加本土化的名字……*。事实上,〃德先生〃和*并不是一回事。具体来说,〃德先生〃是西方文明中以选举为代表的一套制度,而*在中国历史上,则表现为民意、民心、民情、民愿等一系列思想意识,以及在这些意识下形成的社会管理方式。再具体一点说,〃德先生〃的*是〃主权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