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除了这种安排之外,执政期间,周公对政治对手也是心狠手辣的。管叔、蔡叔对周公当核心有不满情绪,周公当时没有说什么。后来,“管叔、蔡叔果然造反”——历史上是这么说的,不过这么简单的记载,不好说究竟有没有周公暗中的安排,反正很令人怀疑。此时周公马上做《大诰》以告天下人——看看,我可是被迫的啊,正义的啊——然后将管蔡剿灭。

另外,他很注重舆论宣传,几个关键时期都发表评论员文章《君姡А贰ⅰ都魏獭贰ⅰ娥符^》,来统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维护社会稳定,表达自己没有权力图谋的决心。

所以,周公的“圣贤”,是用实力说话的,是外表忠厚心里有数的,完全不是息姑那种傻乎乎只知做好人好事不知防范,谨尊圣训而完全读不出圣训背后没说出来的话的人。教别人做好人的圣贤书,把世界讲成一个美好的跟童话一样五讲四美的地方,*裸的斗争半点没提,结果呢,把好人息姑给害死了。

独立评论人

春秋时候的吴国有个著名的贤人——名垂千古的那种,叫季札,是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寿梦从他小就很看好他,打算让他接任自己的职位,但是季札拒绝了。于是寿梦临死之前,只好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诸樊。

诸樊也想拉季札进政治局,担任领导角色。等父亲丧期满后,他提出要把职位让给季札,季札推辞了。担心季札怀疑合法性不够的诸樊就组织了一个“国人坚决拥立季札”的活动,群众代表纷纷在镜头前表态支持季札进入政治局,没想到这番逼宫没有让季札顺水推舟,却把他干脆推出了决策圈。他抛弃了家室,跑到乡下耕种,以表达自己不愿入朝的决心。看到这种情势,诸樊只好暂时放弃了。

过了13年,诸樊去世,临终前,为了安排好季札做接班人的问题,他没有把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打算一个弟弟一个弟弟地传下去,直传到季札不可。

按照这个安排,17年后二弟余祭去世,王位传给了三弟余昧,4年后余昧去世,要把王位传给老四季札,可季札竟然又不要,并且逃奔到国外。吴国人民看到这个结局,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安排老三余昧的儿子僚当了国王。直到王位问题妥善解决,季札才重归故里,承担了个使臣职位。

季札为什么死也不肯当头儿呢?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其实他是为了做一名可以自由批评的无党派人士。

老大诸樊执政时期,季札曾出访各国。到了音乐大国鲁国,鲁国为他演奏演唱了各国著名歌曲,在听完每首之后,他都对歌曲所属的国家进行了一番评价:周朝教化很有基础,可惜没能达到尽善尽美;郑国政令苛细繁琐,人民无法忍受,恐怕会先灭亡;齐国远景不可限量;陈国没有良君主政,恐怕不能传承久远……

然后他去了齐国,又掺和人家的国政,跟一个当权派讨论该国大事,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出该国即将出现内乱,当权者必须交出权力才有可能避免事端——他的这番评论果然帮助该当权派躲开了一场祸事。

然后他去了郑国,去了卫国,去了晋国……到处结交政坛人物,褒贬该国政治是非,做演讲、做访谈、做顾问,很是过了一番评论之瘾。

后来僚做国王之后,他又获准出使晋国,观察各国政情,后回国汇报。只可惜那时听他汇报的人僚已经死了,他是在僚的坟前汇报的。

由上面可以看出,季札之所以拼命避免成为党内人士,就是为了能够不受影响、不受压力地做一个政治观察家、政治评论家,保持足够的独立性。而一旦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必然要为维护国家利益考虑,必然要为自己位置考虑,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还怎么保证真实客观公正呢?

周氏牙防组

强人有强人的活法,弱者有弱者的道路,那些不好说强还是弱的,也有他们自己的歪门邪道,反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资源吃资源嘛,实在什么都没的吃了,还可以吃历史。

曾经大名鼎鼎的周朝后来衰弱的时候,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

由姜子牙带领的以周武王为核心的革命队伍建立的周朝,曾经代表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代表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但从喜欢褒姒的那个周幽王开始,中央政府日渐衰落,当年分封的诸侯们慢慢强大起来。这些诸侯经济基础雄厚了就谋求上层建筑,于是彼此间勾心斗角乃至你争我夺越来越频繁,一个接一个成为实际上的老大。强的称霸天下,弱的只好靠拍马屁过日子。失去权力又没有经济支柱的周室此时没人进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