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走时留下一封信,回来后就与江家女大婚。劳烦舅父、舅母为他操持。

对端王方面,招呼都没打一声。

安乐候府倒是收到消息,可俞清瑶跟俞子皓的姐弟感情只剩下面子情,叫人送了一百两的程仪,并衣衫、鞋袜等物,礼尽了就不理会。

许是锦娘那一巴掌让俞清瑶吃了大亏,端王知道俞子皓走时往安乐候府通了消息。却没通知自己,竟没找借口寻麻烦,连带沐天华的消息,渐渐也少了。

……

东夷使者代表新国主递交了国书,与大周鸿胪寺等官员进行的友好的和谈。关于通商、贸易,以及文化传播达成了若干协议。关于迎请长公主回国一事,使者巴不得大周方面提也不提——真的把长公主接回来,当国母养着么?新国主可不想平白多了一个嫡母!

所以气氛一直非常融洽。唯一的分歧在于。储凤栖上个月在两国边境线上开放了关卡,让许多东夷的逃民入境。本来大周接纳受灾的东夷百姓,东夷应该感谢才是。可数目是不是太多了些?

数万人口。对大周是九牛一毛,对领土本就不大的东夷却不是小数目啊!东夷使者怕开了这个口子,以后东夷的民众想走就走,流失严重,那岂不是人口锐减、国将不国!

和谈的官员自然是好脾气的点头答应,称储凤栖已经回京娶亲,如今外放到南边去了。两国的边关早就恢复原状,不会随便接纳东夷民众了——话说接纳受灾的百姓,也是为东夷方面减轻负担不是?

东夷使者只能苦笑。一转头,立刻命人传递消息回去。东夷受灾的百姓当然应该由东夷方面救助,五大世家必须联起手来共渡难关,别指望别人了。至于岁礼,再也没有理由提了。

随着协议的达成,两国因几场小规模战争引起的紧张关系,无疑得到大大的缓和。再者。前任皇子和公主留在京城,充分说明了对大周的敬仰之心。最善于闹事的书生士子们都安静了。

使者代表东夷新国主签订国书那日,满朝文武的恭贺、庆祝且不提,长公主当天进宫,对正宫皇后娘娘道自己身体不适,要到郊外修养。

长公主年纪大了,要休养也是常理。皇后明知道这回十有**是假病,可对这个大姑子不敢得罪,好言温语的安慰,并送了一堆药材,同时命太医院的太医随侍。长公主一一接受,末了离开时才说,她病了,身边需要晚辈侍疾。

所谓的晚辈,除了景暄夫妻还能有谁?俞清瑶听说消息后,一颗心安安稳稳的落回原处,被景暄差点立为国主收到的惊吓,终于恢复了。

长公主的皇庄,是整个京城的上上份,路虽有些远,可景色优美、出产丰富,还有几口上好温泉。这回侍疾,估计吃不到苦头,反而像是度假!更美的是,不是一天两天,三五个月都能舒舒服服的。

简直跟做梦一般!

安乐候府上下忙成一团乱,建府的时间不多,满打满算整座府邸也就两个主子而已。这下,女主人和男主人都要离开,府邸上下可不就剩下几个人看房子?有些门路的,都来请求去庄子侍奉主子。俞清瑶很想轻车简行,就她一个人的话,带上胡嬷嬷和默儿两个,加上装着干粮、换洗衣衫的包袱即可。

可惜,得为不方便的景暄着想。他习惯用的移灯、添墨等小厮四人必须带上,另外针线、厨房、盥洗上的不能少,还有解闷的歌姬四人。这些歌姬都是色艺双绝的,十指不沾阳春水,每人都有贴身丫鬟一人,梳头、按摩丫鬟一人,管钗环、首饰、衣裳的丫鬟一人,还有专管琴具的丫鬟一人。种种加起来,就有二十多人了。

连歌姬都带着丫鬟,俞清瑶这个正经册封过的侯夫人才带两个人,像话吗?不得已,只能把玳瑁、玲珑、琉璃都带上,此外,二等丫鬟带了十六人,在外跑腿小厮八人……最后的名单报到长公主府上时,孙嬷嬷犹笑,“太少了,怕伺候不过来。”因此,特意又拨了两个心腹大丫鬟帮忙。

俞清瑶见那两位大丫鬟生得婀娜有致、颜色动人,若非她一嫁来,长公主就严厉发作了身边的丫鬟,恐怕以为孙嬷嬷是别有用心呢。可现在她去了疑心,再仔细两个名叫“春喜”“春秀”的两个丫鬟,只觉得她们行动举止,很有章法,一看就知道精心调、教过的。而且年纪也不小了,十七八岁,正好可以嫁人,想必是给她做管事娘子的。越看越满意,连忙对孙嬷嬷道谢。

孙嬷嬷笑着,“少奶奶领悟公主的一番苦心就好。这次休养,老奴就不去了。昨儿个公主已经许了老奴,回家养老了。”

“啊?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