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 (第1/4页)

现在见孟楷身亡,而且死的那么惨,连收尸都不让收,黄巢岂能不生气?眼看着高高挂在城墙上的好兄弟的脑袋,黄巢出奇的愤怒了,命令将士日夜不停的攻城。自己就在城北建起了临时的行宫,算是大齐的临时行宫,准备不拿下陈州绝不撤兵。而且一旦攻入陈州,就要血洗陈州城,替好兄弟孟楷报仇。

可赵犨也不是傻子,他世代居住陈州,家资豪富,又有谋略,当年不过是陈州的一名牙将,后来王仙芝、黄巢起兵之后,陈州数百名豪杰公举赵犨为刺史,以求自保。

对于黄巢的撤退路线,赵犨早在数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赵犨做守陈州的打算已经做了好几年。城中有的是粮食和精兵,陈州属于忠武军,忠武军在中原各藩镇中算是能战的劲旅了。

赵犨不但紧守城门,而且还抽时机出城逆战偷袭,黄巢竟然奈何他不得,一时间黄巢和秦宗权的二十万大军竟然就这么在陈州城外耗上了。

这不得不说是黄巢的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本来凭借着他的二十万大军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可以东山再起,可现在竟然在一个小小的陈州城下被绊住了脚。这也怪不得黄巢。他哪里知道赵犨这么难打?

城外二十万大军攻城,陈州的百姓岂能不怕?可赵犨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陈州城军民一起齐心合力守城,这才能坚持这么长时间。赵犨是这么对城中军民说的:“如果黄巢攻入了陈州,陈州无论军民定然被黄巢杀戮殆尽,大家都是热血男儿,倒不如齐心守城,再联络附近各藩镇前来支援。”

且不说陈州的情况如何,且说朱温奉诏前去汴州赴任,不日到了大梁(汴州的治所,也是宣武军的治所)。

如今虽然说朱温是宣武军的节度使,可宣武军纲纪废弛,骄兵悍将不听朱温号令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朱温是何等样人?岂容他们这些人胡闹?

朱温可是带了三万人马来上任的,哪里把这些人看在眼里?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将领,其他人都老老实实的听朱温的吩咐了。

可现在朱温面临的问题很是棘手,汴州、宋州连年饥荒,存粮少的可怜,好多百姓连温饱都是问题,就连大梁城中也不时有面带菜色的乞丐到处乞讨,只为能够勉力活下去。

朱温叹息了一声,连大梁城中都已经如此了,那其他地方的百姓还不定成什么样子呢!加上黄巢的大军就在附近的陈州活动,距离大梁很近。大梁城中也是人心惶惶,城外田地大都荒芜了,因为盗贼四起,百姓们种些庄稼都不够那些盗贼们抢的。

朱温了解了情况后,命人四处缉捕盗贼,加强对周边的保护,并让乡间豪富组织民团以自卫,形势日渐好转。宣武的百姓无论贫富都十分感激朱温的恩德,知道宣武军来了一个好的节度使。

朱温不但抚民安民,劝民耕种,还四处招募人才,手下虽然也有那么几员武将,可却极度缺乏谋士,原来还有一个谢瞳,现在谢瞳去了成都,被李儇留在了身边,光靠武将如何管理政事?

且说同州冯翊人敬翔屡试不中,就投靠在汴州担任观察支使的同乡王发,王发诗文也很好,进士出身,在汴州做一个小官儿,也没有多少俸禄,虽有心支持同乡敬翔,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敬翔在汴州日渐窘迫,不得不找些营生来以求温饱,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做体力活肯定不行,就想到了替那些不识字的兵丁代笔写一些书信赚两个零钱花花,由于他文笔很好,很多当兵的都喜欢找他帮写东西,这样以来敬翔的小日子过的倒也安逸。

后来一些军官也让他帮忙代写一些公文什么的,甚至有人想招他做幕僚,但被敬翔微笑拒绝。

时间一长,这件事就传到了朱温的耳中,朱温就把王发找来,道:“听说你有一个同乡常常帮人写书信的,不知此人姓甚名谁?王大人何不带来让本将军见识见识?”

王发正想着向朱温举荐敬翔呢,却不知该如何开口,现在倒好,朱温主动提出来了,怎能不让他高兴万分?急忙道:“卑职确实有一个同乡名叫敬翔,字子振。为人聪敏好学,却不喜读诗书,却喜欢读经史、《春秋》,平日就帮人代写一些书信为生。”

朱温心中一动,莫不是后梁第一谋士敬翔不成?

朱温心中暗喜,表面上却淡淡的道:“你明日一早把他带来我的府上,我要见一见这个敬翔。”

这天朱温很是高兴,因为这个敬翔八成就是历史上哪个敬翔,后来做到崇政院使的敬翔,这对朱温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真是缺什么来什么。

朱温满脸喜意的回到后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