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残的抚恤制度。

6。改善国内的税赋制度。除了王田以外,任何用地都得缴税。

吕不韦以非凡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使秦国日益强大,朝中的大臣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少人也渐渐地成了他的心腹。

不仅朝中有心腹,他的门客也一度达到三千多人,他还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还将书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果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咸阳的民众大多不识字,就是识字的有谁愿意去为了一千金得罪权势显赫的吕不韦呢?所以《吕氏春秋》像圣书一样被捧到了和吕不韦一样高的地位。

至于朝政方面,基本上是由吕不韦全权负责,嬴政和摆设没什么区别。每晚,吕不韦将各部大臣的奏章批阅好,便呈给嬴政加盖玉玺大印即可,有时他也会大致解说一下批复的理由,这要看心情如何了,但大多数都是在嬴政面前走个过场而已。第二天早朝时,他把奏章发还给大臣们,准不准的理由,简单的由嬴政说几句,复杂的则由吕不韦亲自来解释。

在召开御前会议时,虽然嬴政坐在主位,但会议的进行完全由吕不韦主持,大臣们热议一番后,需要下结论了,吕不韦点头,嬴政就说可以,吕不韦摇头,嬴政就说再议。

此时的吕不韦掌握了秦国至高无上的权力,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嬴政在他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孩子,一个傀儡,一个帝王的象征而已。

嬴政对这种傀儡的滋味当然非常厌恶,他担心这样下去,别说管理朝政的经验学不到,就连说话也成问题了,但他又对目前的状况无可奈何。吕不韦也看得出嬴政不愿意被自己操纵,就装着表面上鼓励他多用心学习,以便早日亲政。至于该怎么做,他当然无所顾忌,照做不误。

吕不韦知道嬴政不可能永远甘心做摆设,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到那时,他还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吗?吕不韦隐隐感觉到了一种危机感。不行,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必须尽快解决。

要想永远控制一个人,最好就是控制他的思想,进而才能控制他的行动。

想到这里,吕不韦决定以传授知识为名派一个人到秦王嬴政身边,对他耳濡目染。说到底就是他决定给嬴政洗脑,让嬴政要永远跟着自己的步子走。

那么,在自己三千多门客中,到底该派谁去呢?一个影响嬴政一生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李斯。

19。不做吃屎的老鼠

李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生活温饱,本来可以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可他生性不甘寂寞,对眼前的生活并不满意。

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地偷吃粮食,也没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粮仓里的老鼠一样,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

可见,在战国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便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

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在荀子那里,李斯不仅学到了“帝王之术”,还遇到了他一生的同窗敌人——韩非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斯对“帝王之术”已经烂熟于心了。学以致用,否则满肚子的墨水有什么用。满腹经纶的李斯便开始考虑用武之地了。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最终选中了秦国。

在临行前,身为老师的荀子自然要关心一番,问道:“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为什么要急于去秦国呢?”

李斯回答:“活到老,学到老,我到秦国后,可以继续学习。而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机遇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出现的,如果没有抓住摆在面前的机遇,也许这辈子都会碌碌无为。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一统天下,学生到那里就可以大干一场。所以,我要到秦国去。”

人生在世,卑贱是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