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限。这六千六百五十六米的雪峰之巅如何就承受了这么多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民族心态与风格。试举一例:转山路上有一座卓玛拉山,曲尼多吉搜集到有关传说为——卓玛拉的岩石上有度母化身的狼的脚印;米拉日巴脚印;将到卓玛宫殿时,有仁增的脚印、涅拉朗活佛脚印;在卓玛宫殿右边是洛桑王、引超拉姆的宫殿;左边则有大菩萨塔、护法神宫殿等。卓玛拉山上还有本教僧人色巴拉玛的脚印,有空行母作为浴池的小湖。印地语称其为“果日察”,是印度教乌玛女神的浴池。一九四○年铁龙年,湖水溢出,被认为不吉利,果然,第二年阿里就出现了“哈萨克”,许多地区包括一些寺院遭到强盗抢劫。而现在,这座湖很小,预测当年收成可看湖水高低。

……

《冈底斯山简介》的主要内容和行文风格据此可略见一斑。

这位住在塔尔钦的黑瘦的曲尼多吉,去过印度,放过十年的羊,精通英、藏文,印度文,现在是西藏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年住塔尔钦,神山多多转过,对这条转山道的一石一木了若指掌,就在这篇“简介”中费神地罗列了沿五十七公里之途所发生过的所有故事及遗留的圣迹。仅脚印一项,上至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度母、罗汉、空行母、护法神、英雄格萨尔及王妃珠牡、洛桑王及王妃引起拉姆、藏传佛教各高僧活佛,法王,普通喇嘛,一一留下脚印;乃至毫无地位可言的普通妇女——这位妇女在饥寒交迫中背着孩子坚持转完了全程,神便留下了她的脚印以褒扬其虔诚。

从文化学现象看取这些传说,无疑很有意味。在开始神山冈仁波钦之行之前,我也迫切需要了解有关它的一切。一当转山开始,在震撼与沉醉之中,我却立即丢掉道听途说的一切记忆,全身心地扑向了作为纯自然的冈仁波钦!并在两天的转山途程中,我能够迅速调整了思想和心态,对于以往并未来作出评价和抉择。我所深切地感着兴趣的,正是这座山本身;从转山开始升发直至今日,我仍坚持认为冈仁波钦乃至阿里首先是一个感受领域的世界,环绕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灵魂对于自我的检视过程。从这一意义讲,上述一切传说都与己无关。

为了完整地心无旁骛地表述一次精神灵魂之旅,我仍需将有关神山的概况尽可能介绍明白。特别要补充的一点是米拉日巴的故事,这是一个转折点:自他与本教斗法获胜后,冈仁波钦才由本教圣地转而为佛教圣地。

西藏历史上真有米拉日巴其人。他的生卒年月为一○四○至一一二三年。他之所以被奉为尊者并成为传奇人物,是因他较之其他高僧有两个显著之点。其一是他自黑业转而为白业。即他早年为报仇雪耻,从师学习黑巫术,咒杀仇人三十五人之多并降雹毁稼使全村颗粒无收。为此他悔恨不已,改投佛教大师玛尔巴门下,由于心诚得其真传;其二是他的骇人听闻的苦行。在山洞修行的多年间,他赤身露体,以尊麻叶充饥,及至后来,连毛发、肤色都成为绿色。相传他曾在冈仁波钦直热布洞中修行过。传说中的米拉日巴与本教修行者那如本穷斗法获胜的精彩场面就发生在这里。在争夺神山的比赛中,开始以歌斗智,随后比试神变,本教徒那如本穷接连受挫仍不服气。最后决定二月十五日那天以谁先到达山顶裁决胜负。

在规定的那个日子里,那如本穷一大早就骑着鼓向冈仁波钦峰顶飞升,而米拉日巴正在睡大觉呢。当太阳即将升起时,米拉日巴穿好僧衣。当太阳的第一道光芒迸射,米拉日巴乘着光线瞬间抵达山顶。而此刻,那如本穷刚刚飞到山脖颈上。看到米拉日巴端坐山顶,一惊一乍中,作为乘骑的鼓顺着山势溜到山脚,至今山体留一垂直深壑。那如本穷妒忌地说:“你赢了,这块圣地属于你。我只请求这圣地也有我居住的权利。”米拉回答说,看在佛面上,加之你也穿了教派衣服,你就住在那边吧。说罢,抓一把雪撒在东面的山上。从此那山叫做本日山——本教神山。

自此,神山易主。在佛教的一统天下中,本教委曲求全地侧身其中分一勺羹。

崇拜神山一定不是佛教创始者的初衷。转神山有明确的功利动机也一定不合佛教教义。这是非常有意味的佛教本土化的演变。据称:转冈仁波钦一圈,可洗清本次轮回中的罪孽;转十圈,可洗清一“该巴”(劫)罪孽;转百圈的话,今生可以成佛。

至于马年转山何以一圈等于十三圈,是来源于时轮经方面的说法:释迦牟尼诞生于马年。每逢马年,十方的菩萨神灵、人与非人、神与非神,都汇聚于此。在佛的本命年转山则会额外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