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约旱娜松��寄苊�躺弦桓霾换嵯�У挠〖恰�

大帝说,我来,我看见,我征服。

演员要的,也是这种可以添满生命的充实感和成就感。

褚青忽然变得很失落,而且惶恐。他惶恐自己以后万一再也碰不到《小武》这样的电影,那该怎么办?

他用手搓着脸,很用力的,一遍遍搓着,闷声不语。

老贾觉得旁边的气氛有些怪,偏头瞅了瞅他,见他这样,不由抿了抿嘴。

他不知道怎么安慰,这种时候说什么都显得特假,所以他只好伸出手臂,搂着褚青的肩膀。

余力威在另一边,顾正还隔着余力威,俩人也都伸长了胳膊,搂住褚青的肩膀。

褚青正低头郁闷,忽觉得身上被压得很重,左右扫了一眼,笑道:“行了,我还没那么弱。”

老贾也笑道:“以后我一定拍部让你拿影帝的片子!”

顾正接话道:“哎!你们可都听见了啊!我跟威哥都作证,老贾你得说话算话!”

“那也得看青仔愿不愿意演他的电影啊!”余力威也笑道。

褚青直起身,感觉轻松了许多,对老贾笑道:“没问题,你把片酬涨点就行了。”

第三十三章 镇压

最后的金熊奖不出预料,颁给了《中央车站》,还有一个终身成就奖,给了阿伦雷乃老爷子。

至此,48届柏林影展落幕。

但记者们的工作还没结束,获奖的各个剧组一出剧院就被一撮一撮的记者团团围住。

褚青等人也不例外,甚至包围的记者还非常多,放眼看去,东方面孔和西方人各占一半。

这次出征,港台两地参展的片子可以说全军覆没。所以,两地的记者只能挤在这个内地剧组跟前挖挖料了。

褚青很自觉的把位置让给老贾,自己躲到后面看热闹。

其实,各路影评人和记者都是处在一种很蛋疼的状态。

他们原本都不看好《小武》这部电影,写的稿件虽然不至于恶毒嘲讽,但也是尽情的忽略此片的存在感。偏偏这部极其无聊的电影拿下了两座奖杯,这可跟关金鹏那两座连安慰奖都算上的奖杯不一样,实打实的荣誉。

这让他们怎么往下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没职业操守,德国很牛的一位影评人乌利希格雷戈尔就给予了《小武》很高的评价,并称贾璋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老贾听了自己都脸红……

第二天,就在褚青一行人踏上回程的飞机时,港台两地的媒体已经热翻了锅。

港岛那边一个劲的捧,湾湾这边一个劲的黑,截然相反,都借机表达了某种立场。

与之相比,大陆的媒体,特别是京城这个传媒中心的所在地,却是异常的安静。

能在皇城根儿底下立足的传媒集团,职业素质是次要的,政治敏感度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分分钟死无全尸,让你明白这里的水有多深。

香港刚刚回归,湾湾还在尴尬期,两地的传媒报道平民百姓自然看不到,但在某个层面的圈子里,两地的各大主要报纸每天早上必须都妥妥的摆在领导的桌上。

这个圈子的定义很广泛,基数众多,包含各行各业,各色人等,自然也包括了那些传媒大佬。

港台的媒体刚刚发出消息,京城这边其实已经知道了,与之无关的人就看个热闹,与之有关的,惊讶一番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

打给谁?当然就是那个什么什么局。

就为了确认一下消息,这部电影通没通过审查。若是通过了,那OK,直接动用全报社的力量等着第二天铺天盖地的宣传颂扬,若是没通过,还是洗洗睡吧。

这套规矩,大家都心知肚明,无一例外。

影视圈也是第一批知晓消息的人士之一,大伙在“哎呦哎呦!这孙子谁啊?”的玩闹过后,瞬间恢复平静,这种事多了去了,见怪不怪。

陈楷歌凭《霸王别姬》一举拿下华人唯一一座金棕榈,葛大爷凭《活着》也摘下戛纳影帝桂冠,还有18岁的夏宇凭《阳光灿烂的日子》夺得威尼斯影帝。

陈楷歌、老谋子、葛大爷、姜闻……他们的腕儿大不大?那是大咖中的大咖,不还是照样被禁?

这几位在国外折腾得红红火火,惊得老外给他们发奖杯就跟发大白菜似的,回到国内连个响都没听着,更别提你贾璋柯,别提你褚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