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希望双方和好,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继承者说的话,总不能不信吧?

而袁崇焕,虽然打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却也深知明军技不如人,想法还是很务实的。他主张“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对议和赞同不排斥,甚至很主动。他在得知努尔哈赤死讯后,即派人赴沈阳吊唁,实际上也就拉开了双方议和的帷幕,皇太极自然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和,也是一种斗争的策略,双方自然各有其他意图。袁崇焕就乘和谈加强了宁锦防线建设,抓紧修复宁远战前放弃的大凌河、小凌河、锦州等城堡;皇太极据说也借着后顾之忧的消除(其实完全没必要),打了一次朝鲜迫其臣服,但双方和谈应该是有诚意的。朝鲜战役结束后,皇太极仍在积极和谈,并未结束;袁崇焕也同样是,这从他在以后崇祯朝再被起用时仍主议和便能看出。双方于是你来我往,频繁交涉,最后却是不了了之。

明廷向来对议和都有一个心理负担,深怕重蹈宋金议和的覆辙,那可是前代留下的血淋淋的教训,所以朝堂之上反对议和的大臣还占多数。袁崇焕初与人家议和时,是否向朝廷汇报过,颇有争论,《明史》中说没有,《明熹宗实录》中却说有,姑且不论吧。反正议和启动后,群臣反对者众,皇太极进攻朝鲜也给他们提供了口实。看看谁让你和的?让人家没有了后顾之忧,乘机斩断了原是吾大明的一支臂膀(没斩时朝鲜又起过什么作用呢)!更可恨的是,后金打朝鲜时,你袁崇焕竟不乘虚而入直捣虏穴,坐失灭敌良机呀(坐而论道,明军有那个能力吗)!天启呢?先同意后反对,这应该是和议未成的首要原因吧。

和一停,战跟着就来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皇太极发动了宁锦之战,确切原因只能问他本人了。大致揣测有:对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新立帝王需要立威于疆场;对袁崇焕修复城池向前推进的反应;反正没有占领宁锦的想法(以后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皇太极先攻锦州,总兵赵率教与副将左辅、朱梅及监军太监纪用等率兵固守,不克;再攻宁远,袁崇焕、总兵满桂及副将祖大寿、尤世威等力保,又不克;复攻锦州,还是不行,历时二十四天无奈而退。大目标一个没捞着,算得上一次失败;但能在别人的地盘上纵横驰骋,摧毁了大小凌河、右屯、塔山等十余座城堡,收割了地中田禾,具体战斗也持战略进攻姿态,又不能算是真正的败仗。

明军此战与宁远那会儿也一样,更多的仍是精神上的胜利,不过在战斗力远逊敌人的情况下,能英勇顽强地把重镇守住已经很不简单了。满桂、尤世威等还能率兵在宁远城下,与看似不可战胜的敌军打野战,虽未取得什么骄人战绩,其勇其壮尽现也。保家卫国太需要这种精气神了。赵率教更应大书特书一笔,因为是他领衔守锦孤军奋战,让皇太极两次攻城受挫,其功绝不逊于宁远的袁崇焕。

宁锦城下让敌受挫,对当时的明军来说,用“大捷”二字绝不为过,因此捷报传至京城,又是一片弹冠相庆,不过紧跟着却是袁崇焕的黯然辞职。原来上次议和之事,遭廷臣非议,已为结局埋下很大伏笔。这次宁锦之战再获大捷,可袁崇焕本人却又遭到攻讦,说他不援救锦州,暮气太深。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袁崇焕援锦确实没有尽力,赵率教完全是孤军守城,可是全力去救又如何?以后的松锦之战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满洲人就怕你不来打野战呢,来了最有可能的结果便是全军覆没。

袁崇焕离开辽东,回了老家,只能讲官场太过诡谲,看看他的前任,有谁做到了全身而退?位高权重如孙承宗者,还是帝师呢,不也在攻讦之下请退而去?可以痛骂朝政*,但不要又扯上阉党,好像非黑即白似的。袁崇焕获得大提拔,取得大功业,都是在魏忠贤全面压倒东林党人之后;他与被划归阉党行列的督师王之臣闹矛盾时,魏忠贤掌控的朝廷起初也是支持他的,还把王之臣调了回来,让他负辽东全责呢。何况在魏忠贤个人崇拜达至巅峰时,全国各地为他所建生祠中,也有他袁崇焕的一份功劳。

即便是魏忠贤整了袁崇焕,和其他官场之事又有何不同?何必非要贴上一个标签,魏整人就一定是用心险恶,*忠良。照此论断,崇祯还杀了袁崇焕呢?这样说,绝不是要给魏忠贤翻案,更不会认为他没有做过坏事,只是觉得没必要另眼看待一个人,就因为他是太监却掌权了。

天启七年(1627),是大事频发的一年。这不,辽事才告一段落,宫廷之中就又发生了天大的事。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新帝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