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1页)

一再要求放人于不顾,擅自斩了。你说哪一个领导能容忍自己的部下这样干?郑成功能不恼火吗?于是下令拘捕了施琅与他的父亲和弟弟。

后来施琅侥幸逃脱,再次投奔了清廷,时间为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闻之大怒,把他父亲和弟弟一并斩了,二人从此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施琅也死心塌地报效朝廷(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反过来与郑军进行殊死的搏斗。

施琅是一个精通水战的大将,他的投清,对郑成功的确是一个大损失,等于在郑、清水军PK间来了个此消彼长,并在三十一年后给了郑家致命一击。不过这是后话了。仅就为人来看,施琅确实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起码比起郑成功来,他还远远算不上一个大英雄。

回头再看郑成功的抗清大业,北伐失败后,他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全局来看,他自南京败回的那一年(1659),西南就已陷入残局,清军拿下了云南,永历帝逃入缅甸,李定国撤往滇缅交界处作最后的坚持。

从自家来看,局促于金、厦几个沿海岛屿,终难有大的发展,军队的后勤供应也难以为继,加之清廷大规模迁海政策(1661年起)的实行,沿海三十里又坚壁清野,局势变得更加严峻。另辟一块新的根据地,就越发迫切起来。

最后,郑成功把目光放在了台湾,也由此翻开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恰于此时,原来在台湾荷兰人手下干通事的何斌,从台湾而来拜谒郑成功,也力劝他复台,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这更加坚定了郑成功的决心。('E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