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 作者:高耀洁

高耀洁——中国的德兰修女(1)

案头摆放着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教授《一万封信》的书稿,看了几篇,泪水就模糊了眼睛。我难过,我为被艾滋病夺去生命的父母遗留下来的无辜的孩子们(高教授称作艾滋孤儿)的悲惨命运而难过;我愤恨,我为打着“包治艾滋病”幌子的游医、骗子和所谓专家乘人之危毫无人性地诈取钱财而愤恨;我悲哀,我为那些无知的人遭受性病困扰而悲哀。但更多的是感动,我为年逾古稀的高耀洁教授多年来历经磨难,不遗余力地宣传防治艾滋病、性病知识,关爱和救助艾滋病病人、艾滋孤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奉献精神而感动。我由衷地赞叹:高教授,您真不愧为“中国的德兰修女”! (一) 高耀洁是山东曹县人,生于1927年,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她是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96年,她偶尔发现一例因输血感染上艾滋病的妇女,意识到血液传播艾滋病的严重性,从此走上了“防艾”之路。在她生活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近8年来花费自己和老伴大半生的积蓄以及奖金、捐赠50多万元,编印《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小报近70万份,常年奔走于艾滋病疫情高发的村庄免费发给群众;还出版了30万册名为《艾滋病、性病防治》的书,在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知识和传播途径的同时,呼吁全社会关爱艾滋病病人,善待艾滋病病人,警示人们洁身自爱,远离性病困扰,减少艾滋病传播机会。她关心艾滋孤儿胜过自己的亲骨肉,这些年她寄钱寄物救助的孩子达164人之多,有的还被她邀到家里过春节。因贫穷和遭欺凌实在生活不下去的孩子,她通过合法手续联系无子女家庭收养,使他们过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 高耀洁——中国的德兰修女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它的传播不分国界、民族、种族、社会制度和政治信仰,不分年龄、性别、阶层和价值观念,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高教授那种“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念和“人生到世上,就应该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到底”的矢志防艾精神受到国际推崇,名字享誉世界,有媒体称“从她身上依稀看到了德兰修女的身影”。第55届联大主席霍尔克里曾面对全世界的新闻媒体赞誉高耀洁“在中国河南,就有一位倾尽心血义务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人,她的故事跌宕起伏,她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 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乔纳森·曼恩健康人权奖”。在授奖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她为“第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她为“亚洲英雄”、《商业周刊》授予她“亚洲之星”称号,英国前首相梅杰在人民大会堂为她颁奖。 2003年获“亚洲的诺贝尔奖”——拉蒙·麦格赛赛公共服务奖,马尼拉市市长授予她荣誉市民,赠送给她一把金钥匙。 2004年2月,高耀洁教授继1999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之后,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称号,这也是她在国内获得的最高荣誉。颁奖会上,主持人白岩松宣读的颁奖词中说:“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和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二) 在我和高耀洁教授接触中,有几件事难以忘怀: ——2001年3月29日早上5点钟,高教授从郑州搭乘汽车去豫南某县看望艾滋病病人;给他们送钱送药,在某市换乘汽车后中途被堵。车上人很多,拥挤不堪,同她一起去的两个小青年闷得受不了挤到车窗口透气,而她一位70多岁的人身体又不好行动不便,加上又饥又渴,待在车里面受尽了磨难。晚上8点多到达目的地时,她两腿疼得无法站立,双脚肿得不能走路,目睹此景的人都哭了。 ——2002年春节,高教授从豫南某县农村接了几个艾滋孤儿来家里。当儿子和媳妇高高兴兴回来和老人一起过年时,得知孩子们是从艾滋病疫区来的,责怪母亲“人家对这事避还来不及;您却把他们领回家,就不怕感染上艾滋病”!并一气之下离去再没回来。老人本应享受过年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可为了这些孩子们,她放弃了这个福分。春节10多天里,老伴郭先生给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