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3页)

医”、“百分之百杀死艾滋病毒”之类的话一律斥之为骗子信。 (中午高耀洁说有点累了,让我下午两点半以后过来。) 15∶00 高耀洁坐在家里的餐桌前,和罗新霞一起给上午来信的人回信或寄资料。看得出,老人对这三天抽出整段时间接受采访有点心疼,执意坐在餐桌前,一边拿着小棍子抹着糨糊,一边说:“就在这儿说吧!” 客厅那头,郭明久老人正在颤颤巍巍地往信封里塞宣传品,他塞了几次,厚厚的资料总是塞不进。“老婆儿今天让我干活了!”郭明久总是笑呵呵的:“老婆儿,你是不是要50份?”老人慢慢地走过来问。 “对啊!”高耀洁头也不抬地回答。在旁人听起来,两位老人的说话声音都很大,因为都有些耳背。“老头有点糊涂,一般不用他,今天忙不过来了,让他帮装信封。”高耀洁说, “有时把地址写错了,给退回来了,寄一次四块、一来一回就浪费我八块钱”,老伴听不清楚她的话,见有人抬头看他,只是慈祥地笑。 16∶00 前天来找高耀洁看病的一个妇女,又回来了。来到高家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得的是梅毒,因为她“男人在外边跑”。高耀洁告诉她去防疫站再检查一遍,千万别信那些性病诊所里医生的话。 17∶05 珠海一中学生打来电话说,自己节省下几天的早点钱,想捐给“高奶奶”,请他代转给那些艾滋孤儿。像那天拒绝掉一笔30万元捐款一样,老人坚决辞谢,“我不想沾钱”。 晚饭过后,19∶00 老人又坐在电脑前进行例行的功课——改书稿。 这就是高耀洁普通的两天,有欣喜、快乐、愤怒,更多的是为艾滋而做的平凡、琐碎而具体的小事。&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

4河南艾滋病已无空白点(1)

吴晨光 《新闻周刊》2001年第21期 艾滋、艾滋、艾滋。高耀洁的家;如同一个“防艾”展览馆。 角落里;堆满了她自编自印的艾滋病宣传单;上面的标题很敏感;什么“避孕套能阻止艾滋病病毒吗?”什么“游泳能传染艾滋病吗?”书柜中;陈列着她编写的《性病、艾滋病预防》等书籍;她说这书已经送出了几千册。 墙上;是她走入河南艾滋重灾区——比如新蔡县和上蔡县;与艾滋病孤儿的合影。她满脸的皱纹与孩子们稚嫩而忧郁的面孔;勾勒出一幅让人心痛的画面。而“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幅挂在她家客厅正中的对联;则是高耀洁目前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一缕微弱的晨光打在高耀洁的脸上。听说记者来采访;她清早5点就起床了。她说她有很多话要找人倾诉。 这位75岁的河南老太;致力艾滋病民间防治宣传已有5年。她的足迹几乎遍及河南各艾滋病高发地区,编发“防艾”材料数十万份;为此个人出资10多万元。而她与她的老伴;却生活在冬天连暖气都用不上的简易楼里。家中桌椅家具上的漆已然脱落;只能从斑驳的痕迹中;辨别出当年的红色。 为表彰她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突出贡献;世界卫生大会将2001年度“乔纳森·曼恩健康奖”授予高耀洁。“健康奖”每年评选一次,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一个名额。5月29日——6月1日;这次颁奖大会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4月8日;高耀洁通过网络获悉这一喜讯。当天;122个祝贺电话打进了她清贫的家。 “谁说我不想去领奖?” 新闻周刊:获悉得奖之后;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高耀洁:我只有一种预感;可能去不了美国领奖。 新闻周刊:为什么? 高耀洁:上面的阻力大。我的领导;上到河南卫生厅;下到我退休前所在的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直不赞成我对河南艾滋病的防治和宣传。 新闻周刊:领奖真的遇到了很大阻力? 高耀洁:对。5月8日上午;河南中医学院一位党委副书记找到我;开门见山地对我说:“高老师;我看这个奖还是不要去领了。小布什上台以后;中美关系一直不稳定;加上前几天的撞机事件;局势更紧张。而且;世界卫生组织的反华倾向比较严重;我们怕您被他们利用了。”听到这话;我很恼火;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和中美关系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我知道;这种事情我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就说:“既然领导这么决定,那不去就不去了。” 第二天;我到省妇联去领稿费——稿费是我用于补贴艾滋病投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妇联的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告诉我:“去与不去;不是个人的事情;你必须和省里打招呼。” 几天之后;河南省一位副省长对此表了态:“我们共产党最讲人权。我认为:高教授去领奖;利大于弊。” 新闻周刊:事情出现了转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