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明日检阅之后,我估计侯爷可能会召见你们这些就要走马上任的军官。”金神通看着许平的勋章,表情里满是羡慕,说道:“这勋章只发出过三块。”

“我想其中有一块是给宋教官的,我看见宋教官时时戴着它。”

“是啊,宋教官唯恐天下人不知。”金神通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那块勋章上挪开,对许平说道:“我觉得许兄也应当如此。”

“我觉得有些太过招摇。”

“不然。明日若是召见众军官,许兄把它系在胸前定能引起侯爷注目,我以为对许兄颇有益处。”

“嗯。金兄说的是。”记得宋建军总是用一根大红绸带把勋章挂在胸前,许平琢磨着今天也去买根亮色的绸带。

金神通又问道:“许兄似乎没有怎么练习过剑术?”

“是啊。”这些日子里许平虽然常来直卫骑马,但是一直没有在剑术、射击上下过什么功夫:“我本来不是骑兵,以后也不会在一线作战,与其练习枪法、剑术,还不如多下些功夫在战阵条例上。”

“这话要是落在别的将军耳中,他们可未必爱听,但是侯爷不同。我就听侯爷说过:‘一个常要自己拔剑的将军,不是一个好将军。’若是明天侯爷问话,许兄尽管畅言所想,侯爷气量宽宏,什么离经叛道的话都不以为怪,甚至很喜欢部下有些古怪的念头。”

“是吗?听说侯爷当年在辽东时,每逢大战,必佩一刀一剑,亲身与建奴大战,不知道是不是这样?”金神通描述的镇东侯,与许平心目的形象可是大相径庭。

“我也听家严说过此事,可是我小时曾向侯爷问起此事,侯爷淡然不以为意,说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被逼得亲自拔剑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金神通又说:“你那个兄弟林光义,我觉得很不错,打算让他先带一果直卫看看。”

林光义是少数被金神通挑到直卫的教导队骑兵学员之一,按说新人要从最低阶的新兵做起,可是既然金神通对他另眼看待那自是另当别论,许平很高兴自己的弟兄能有好的前途:“能得金兄看中,真是他的福气。”

两人翻身上马,缓缓往营地返回。

回到军营时天色已暗,整天和人辩论三国的曹云倒在床上,嘴里叼着一根稻杆在嚼,和江一舟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许平把盔甲解下来收拾齐整,仔细地收好,问道:“这满营的人都哪里去了?”

“好多人今天都操练队形去了,”说话的是江一舟。每个新进军官都急于在明天的检阅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尽管今天放假他们仍然去训练士兵:“还有几个找宋教官摆战棋去了。”

“还是咱们的许教官好整以暇啊。”

曹云的称赞让许平微微一笑。虽然他是工兵军官出身,但是这两个月下来,他各项考核——无论是战术课程、军事条例、还是模拟演练都名列第一。许平坐到两个骑兵学员身边,和他们说起今日的见闻。

“……宣大镇各铁骑营严重缺编,军马也是严重不足。一个铁骑营满编应该有三千官兵、三千五百匹军马,可是最差的一个营据说只有二百多人,四把刀和一顶头盔,军马当然是一匹也没有……”

边军编制趋于瓦解的状况曹云和江一舟也早有耳闻,但是金神通说的情况仍然让他们目瞪口呆。江一舟说:“自古官官相护,没有办法,这些陈年老账想算也算不清啊。都过去上百年了,最先开头做假帐的人估计连骨头都烂了吧。”

许平告诉他们宣大军已经二十六个月不曾发过军饷,江一舟连叫侥幸:“幸好我们是新军,皇上不会欠我们的军饷。

曹云一直叼着他的稻草,斜靠在床上一言不发,脸上满是不以为然的神色。

许平笑道:“曹大人有什么好办法?”

曹云反复咬着他的稻杆,半天蹦出一句话:“我觉得还是应该去查,能查清多少是多少。”

“那么多官员,个个都有门生弟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再说上百年来国家的事都是这样了。”

“或许很难吧,但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就好比当年的辽东一样,几十万官兵都溃败入关,侯爷还有毛帅如果跟着退进关,说声‘辽东的事也就这样了’,谁又能说他们一句不是?可是侯爷带着一百人,毛帅带着二百人,不就创出一番功业么?”

曹云咬断一截稻杆,用力嚼了嚼,又接着咬剩下的:“当年岳少保、于少保若是说声‘国家的事也就这样了’,现在又有谁会给他们上香祭祀呢?文丞相一个书生,赤手空拳地和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