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 (第1/4页)

“你还活着。”刘姑娘把岳牧抱得紧紧的,一点也没有松开的意思,她用更大的声音叫道,似乎是感谢上苍的赐予:“岳大哥你还活着。”

倾听着怀中人的哭泣声,岳牧站得笔直,良久后他终于不再试图推开刘姑娘,而是用独臂抱住了她,低头轻声说道:“是,我还活着。”

永昌元年五月,经过两个月休整后,近卫营再次跟随许平的旗帜出征,此番他们的目标是南京。而失去一条手臂的岳牧也刚刚恢复健康,回到营中担任辎重队的一名检校军官。离开原来的单位时,队官胡辰亲自为他戴上一枚勋章,感谢他多年来在第一步兵队的效力,同时用一顶毡帽换走了他的斗笠。

经营的批准,岳牧的新婚妻子也可以随军同行照顾他,他还能得到一般军官所不能得到的特殊待遇——拥有自己的独立帐篷。

……

南京,

弘光皇帝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北伐,南明朝廷已经筹备到三百万两税银,预计在几个月内还能再获得同样多的一笔税银。

和崇祯皇帝一样,弘光皇帝也天天上朝,日夜不休地批改奏章,南京已经向江北军提供了超过二百万两军饷。自古守江必守淮,江北军已经返回长江以北,准备抵抗南下的顺军。

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在今天的早朝上,自请督师江北,而弘光皇帝当场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部会把督师行营设在扬州。”

围拢在史可法身边的全是一些比较新任的将领,这些人并没有都随军渡江,而是留下来和史可法共商大计。其中最为史可法所倚重的,就是曾被先帝称为“中原的救星、许平的克星”的现任江北提督郁董。

史可法已经请求朝廷把军资运送向扬州,此城是除南京外,南方最坚固的堡垒要塞,明朝在此处经营已久,史可法看着郁董问道:“郁帅以为如何?”

“似乎,有些过于靠前了。”郁董立刻指出:“闯贼来势汹汹,许逆出西安时就有大兵五十万……”

“哪里可能有五十万?”反驳的是黄得功,他和黄石不但同姓,而且还是货真价实的开原人,自己和其他人都以为他和黄石这个冒牌开原人是同乡,甚至不少人都以为他们是同宗同族。虽然黄得功仔细地把族谱翻了几十遍也没有找到黄石的父亲黄世仁和祖父黄飞鸿的名字,不过镇东侯既然认他这个同宗,黄得功也满心欢喜地攀上了这门亲事。听到郁董的话后,黄得功立刻反驳道:“郁帅,末将觉得闯贼十万都未必有。”

“怎么可能没有?”郁董脸红脖子粗地反驳道:“当年在河南鏖战的时候,许贼就已经有了二、三十万党羽,他每次都是依多为胜!”郁董极力向史可法分辩道:“李闯还有百万亲领,现在李闯坐镇京师不出,不少兵马肯定又交给了许平,他没有五十万贼属才是怪事。督师大人,末将以为万万不可以守扬州,我们应该坚守长江。”

郁董一直激烈地反对出兵两淮,他觉得依托长江坚守才是万全之策:“督师大人,敌众我寡,不能大意啊。”

“郁帅在胡说什么?”黄得功越听越不像话,怒道:“河南残破不堪,陕西、山西闯贼人心未附,李贼能养得起十万兵就不错了。”

“料敌从宽,料敌从宽。”边上的李成栋连忙跳出来打圆场:“郁帅是谨慎嘛,不是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嘛,郁帅这正是用兵之道。”

“不能退守长江,我们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黄得功见郁董和李成栋听起来又要反悔,用力一拍桌子大叫道:“这长江绵延千里,我们如何处处设防?一定要坚守两淮!”

虽然史可法也不认为顺军只有区区十万,不过守江必守淮的道理他已经听黄得功说过很多遍了,只有在江北固守,才能威胁北军的补给后路,让北军无法从容攻击长江。

见黄得功激烈反对,史可法仍然属意扬州,而李成栋态度暧昧看起来也支持在江北作战,郁董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既然督师大人坚持如此,那我们就过江吧。”

江北军会在扬州北面分营驻防,形成一条让顺军不可逾越的坚固防线,而位于战线安全后方的扬州,则负责供给前方的大军,同时史可法还可以居中运筹,让各部互相策应,不至于孤军作战。

见郁董也不再反对了,史可法就让他们尽快出发到各自的信地驻防。

顺军开始东征的时候,史可法就竭力筹集军饷、官兵,意图响应崇祯皇帝的勤王令带兵北上勤王。不过这件工作非常不顺利,一直到顺军在山西击败新军的抵抗,攻入直隶后,史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