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传》中,则悍然臆断,不可以为训矣。然其解释经义,词简理明,融贯旧闻,亦颇赅洽,在元人说《易》诸家,固终为巨擘焉。

△《易纂言外翼》·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吴澄撰。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因复作此书以畅明之。《纂言》有通志堂刻本,久行於世。此书则传本渐罕,近遂散佚无存。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昆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而亦未睹其书。”今惟《永乐大典》尚分载各韵之下。考澄所作《小序》,原书盖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以八经卦之纯体合体者为经,六十四卦之杂体者为纬,乃《上、下经》篇之所由分。二曰《卦对》,以奇偶反易成二卦,成上下篇相对。三曰《卦变》,言奇偶复生奇偶,其用无穷。四曰《卦主》,因《无妄》传而推之,以明一经之义。五曰《变卦》,言刚柔交相变,而一卦可为六十四卦。六曰《互卦》,言中四爻复具二卦,以为一卦。七曰《象例》,凡经之取象皆类聚之,以观其通。八曰《占例》,言元、亨、利、贞、吉凶、无咎,其义皆本於天道。九曰《辞例》,乃《象例》、《占例》所未备,而可以互见者。

十曰《变例》,言揲蓍四营十八变之法。十一曰《易原》,明《河图》、《洛书》、《先后天图》。十二曰《易流》,备举扬雄以下拟《易》之书。今缺《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然其馀尚首尾整齐,无所遗失。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

澄为《纂言》,一决於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是编类聚区分,以求其理之会通。如《卦统》、《卦对》二篇,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象例》诸篇,阐明古义,尤非元、明诸儒空谈妙悟者可比。虽稍有残缺,而宏纲巨目,尚可推寻。谨依原目编次,析为八卷,俾与《纂言》相辅而行焉。

△《易原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内府藏本)

元保八撰。保八字普菴,色目人,居於洛阳。是书前有《进太子笺》,结衔称“太中大夫前黄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又有任士林《序》,称“贰卿宝公”。

不知其终於何官也。《笺》末不题年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旧有方回、牟巘二《序》。按回、巘皆宋末旧人,则保八为元初人矣。是书原分三种,统名《易体用》,本程子之说,即卦体以阐卦用也。朱彝尊《经义考》载:“《易原奥义》一卷,存。《周易原旨》六卷,存。《周易尚占》三卷,佚。”考陈继《儒汇秘笈》中有《周易尚占》三卷,书名与卷数并符。书前又有大德丁未保八《序》,人名亦合。然《序》称为莹蟾子李清庵撰,不云保八自作。其书乃用钱代蓍之法,以六爻配十二时、五行、六亲、六神,合月建日辰以断吉凶,亦非尚占之本义。《序》文鄙陋,尤不类读书人语。盖方技家传有是书,与保八佚书,其名偶合。明人喜作伪本,遂撰保八《序》文以影附之。不知保八说《易》,并根柢宋儒,阐发义理,无一字涉京、焦谶纬之说,其肯以此书当古占法哉?今辨明其妄,别存目於“术数类”中,而保八原书则仍以所存二种著录,庶阙而真,犹胜於全而伪焉。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三十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赵采撰。采字德亮,号隆斋,潼川人。其书用注疏本,节录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之说,益以《语录》诸书,列之於前,而各以己说附於后,所谓“折衷”也。所注仅《上、下经》,殆以程子所传不及《系辞》以下欤?前有采《自序》,称“有康节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画而象数之学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画之理明。洎武夷朱文公作《本义》,厘正《上、下经》、十翼而还其旧作。《启蒙》本邵子而发先天。虽《本义》专主卜筮,然於门人问答又以为《易》中先儒旧说皆不可废。但互体、飞伏、纳甲之类,未及致思耳。故愚以为今时学者之读《易》,当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说溯而上之”云云。故其书虽以宋学为宗,而兼及於象数变互,尚颇存古义,非竟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也。顾炎武《日知录》谓:“割裂《本义》以入程《传》,始於胡广之修《大全》。”

然董楷已用程子之本而附以《本义》,采又因之,则其来有渐矣。炎武专责胡广,殆未见二书欤?

△《周易衍义》·十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胡震撰。震自署曰“庐山深溪”,又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