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 (第1/4页)

有为,亦竟以二氏诂经。然其论乾凿度太乙行九宫之法出於黄帝《素问》,则能抉谶纬之本根。论五行者经世之用,纪岁时,行气运,不可阙一,邵尧夫《皇极经世》用扬雄之四数,加以本无之一,而去其本有之二,为不合於古,亦能判术数之牵合。至於谓刘敞《解春秋》新作南门为僣天子,其说本陆龟蒙《两观铭》。谓子路结缨在获麟之后二年,《公羊传》所记孔子之言为妄。谓苏轼《解论语》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证以韩愈《圬者王承福传》,知古本原如是。谓扬雄之姓从扌不从木,杨修笺不应称修家子云。

谓《柳宗元集》柳州谢上表称于頔在襄阳相留,不知是时頔去襄阳已二年;又有代刘禹锡同州谢上表,不知禹锡迁同州时宗元没已十七年,断其出於伪托,皆具有考据。而掊击王安石之尊扬雄在《朱子纲目》之前,尤为伟论。作喆所著别有一书,名《已意》。第三卷论淮阴侯为治粟都尉一条,注曰其详见《已意》。又云司马氏、许氏二夫人事,予於《已意》既言之。盖二书本相辅,今《已意》不传,又有《寓林集》三十卷,亦久佚。惟《哀扇工歌》全篇见周煇《清波杂志》中,然词殊不工。此十卷中亦无一论诗之语,知吟咏非其所长矣。

△《栾城遗言》·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苏籀撰。籀字仲滋,眉州人。辙之孙,迟之子也。南渡后居婺州,官至监丞。籀年十馀岁时,侍辙於颍昌。首尾九载,未尝去侧,因录其所闻可追记者若干语,以示子孙,故曰《遗言》。中间辨论文章流别,古今人是非得失,最为详晰,颇能见辙作文宗旨。其精言奥义,亦多足以启发来学。惟籀私於其祖,每阴寓抑轼尊辙之意,似非辙之本心。又谓吕惠卿、王安石之隙起於《字说》及《三经义》,核之史传,亦非事实。至谓辙母梦蛟龙伸臂而生辙,引孔子生时二龙附徵在之房为比,又杂载辙崇宁丙戌梦见王介甫事,尤为失之诞妄。特籀亲承祖训,耳濡目染,其可信者亦多,究非影响比也。

△《东园丛说》·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李如篪撰。如篪始末未详。据卷首绍兴壬子自序,则括苍人,时为桐乡丞。正德《崇德县志》载,宋李如篪字季牖,崇德人。少游上庠,博学能文,著有《东园丛说》、《乐书》行世。晚以特科官桐乡丞。人名、书名、仕履并合,当即其人也。其书诸家不记录,莫考其所自来。下卷杂说中所作初夏诗及其父欢喜口号三首,为自来录宋诗者所未及。又是书自序作於壬子,为绍兴元年。周庭筠刊书跋作於甲寅,为绍兴三年。而记时事一条,记绍兴六年杨幺、李成事:憸佞一条,记绍兴二十四年秦埙登第事;以少败众一条,记绍兴三十一年两淮失守事;且有称高宗庙号者,则书当成於孝宗时,年月殊不相应,且语孟说一门,语、孟合称,不似南宋初语;所辨北辰不动一条,与明陈士元《论语类考》之说同,似乎曾见《集注》,故有此说,亦不似朱子以前语;其天文历数说,谓今之浑天,实盖天之法,亦似欧罗巴书既入中国之语;宋以前,即推步之家未明此理,无论儒生,或近时好事者因如篪书名捃摭旧文,益以所见,伪为此帙欤?今但就其书而论,如春秋行夏时一条,谓以建子为周正月乃左氏之失,不知左氏周人,记他事或失之诬,至於本朝正朔,则妇竖皆知,左氏不容有误。《诗》亡《春秋》作一条,谓孔子所闻所见之世无诗,不知株林夏南诗有姓名,不能移之东迁前也。

召公不悦一条,谓周公朝诸侯於明堂,召公尝北面而事之,则误信明堂位之谬说。

《左传》其处者为刘氏一条,疑邱明先知,又疑其附会,则未考此句为汉儒增入,孔颖达《正义》已有明文。然如解王用三驱,引周官大司马立表为证,解坤六五爻,驳程传女娲武氏之非,解说卦生蓍,纠扬雄产蓍之误,解系辞太极生两仪为生蓍之法,引《左传》楚有句澨、章澨、雍澨、蓬澨诸地,证三澨非水名,解关雎为后妃求淑女,引崔灵恩三礼义宗,证缩酒用茅之义,以及考究《易》之八法,及六日七分之说,推算绛县人甲子之类,皆典核不苟,於经义颇为有裨。故虽显有可疑,而其书可采。亦姑并存之,以资参订焉。

△《常谈》·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吴箕撰。箕字嗣之,新安人。乾道五年进士,授仁和主簿,分教临川。历知当涂县。为赵汝愚所重,召主审察。寻以疾卒。《宋史》不为立传,其事迹仅见於《徽州志》。所著尚有《听词类稿》十二册,已久佚不传。惟此书之目,《宋史·艺文志》载有一卷。今散见《永乐大典》各韵中者,抄撮薈萃,犹存一百馀条。大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