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作者:'英' 约瑟夫·德拉尼

声明:本书由霸气 书库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序:幻想文学的多重叙事

王泉根

2005年5月,我在参加全国原创文学研讨会时提出: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想像的物态化产物,如果以审美想像的张力而言,现代作家的原创文学生产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幻想型文学,另一类是现实型文学。幻想型文学的特征在于审美幻想。何为幻想?幻想就是创造,创造就是无中生有。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即属于此。而现实型文学的特征则在于审美联想,这是一种制造性(也即再造性)想像的精神产品。何为制造?制造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也即对已有的现实生活进行集中、概括、提炼、加工,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之更加典型化。

一般而言;当代西方文学尤其是以青少年为主体阅读对象的作品,十分重视创造性思维,走的是幻想型文学的路子。而欧洲特别是英国,则是生产幻想型文学的大本营。当今世界幻想文学的顶级畅销书几乎都出自英国作家之手,如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正当全世界的青少年还沉醉在哈利·波特的幻想世界、“我为书狂”时,在英国,又一部幻想文学作品开始风摩全球,搅动世界读书界与出版业,这就是约瑟夫·德拉尼的长篇《最后的学徒》。《最后的学徒》是一套系列作品,英国计划于2007年7月出版该系列的第4部。

如果我们把约瑟夫·德拉尼与J·K·罗琳及其作品作一比较,那就会得出值得玩味的启示———他们俩有着不少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英国作家。J·K·罗琳出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现居爱丁堡。约瑟夫·德拉尼出生于英国的兰开郡,他和他的妻子、三个孩子、六个孙子现在仍住在那里。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英国会成为当今世界幻想文学的中心?实际上,英国一直有着生产幻想文学的传统。从18、19世纪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金斯莱的《水孩子》、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及王尔德、吉卜林的作品,到20世纪巴里的《彼得·潘》、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托尔金的《魔戒》,直至J·K·罗琳的《哈利·波特》,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标志就是异教思想和相关知识的全面复兴,“新时代”的信仰者们崇尚基督教教堂以外的知识体系,这包括巫术—魔法的原始信仰和身心治疗,女神崇拜和大自然崇拜,占星术、炼金术等准宗教实践。而西方传统中的原始思维的、神话的和精神的文化积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植根于英国的凯尔特文化。当今西方“新时代”文学最畅销的代表作《哈利·波特》系列(巫术—魔法)与《达·芬奇密码》(女神崇拜),就是受这种传统影响的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并进而对这种文化思潮产生推波助澜的巨大影响。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同样属于巫术—魔法范畴的约瑟夫·德拉尼《最后的学徒》系列,在西方大受欢迎的原因了。《最后的学徒》自2004年7月由英国兰登书屋出版公司首印以来,现已在美、法、德、俄等近20个国家出版,并获得多种奖项,被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赋予“给年轻人最好的书”的殊荣。

其次,德拉尼和罗琳都曾当过教师,德拉尼从教的时间比罗琳更长,他现在是一名退休教师。可别小看了这一点。教师的职业生涯与长期接触孩子、熟悉孩子心理的优势,使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并自然而然地选择“儿童视角”的叙事模式,按照儿童的口味进行写作。因而他们的作品明显地具有契合儿童原始思维与儿童接受心理的特征,这包括荒诞、拟人、变形、魔幻、夸张、神秘、探险、刺激、幽默、时空错位、任意组合、想像离奇、非物性、非逻辑性等幻想文学的艺术要素。同时,又往往悬念迭出,环环相扣,极具紧张、刺激、惊悚的阅读效果;故事主体线索清晰,却又波澜不断,高潮迭起,在运动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大受青少年读者的追捧欢迎,因而有评论家也把他们的作品看作是“成长小说”与“童话文学”。

需要指出的是,德拉尼《最后的学徒》在叙事视角方面,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写法,也即作家主观观察法。这一写法使作品更易为广大青少读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