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4)

……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鄂西北人回眸一望,透过悲怆,他们发现,命运的福佑神已在故园的崇山峻岭站定,目光深沉而坚毅……

4

1969年1月,二汽建设指挥部成立。

随后,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汇集十堰,北京、南京、上海等全国16个省、30多家工厂、140多个科研单位、560家机床厂的近万名优秀科技人员和工人来到了二汽;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200余名优秀管理干部来到了二汽;

近两万名复员退伍军人和郧阳、孝感的农村城镇青年来到了二汽;

上海2000名六八届初、高中毕业生来到了二汽;

上海、武汉3500名中专毕业生来到了二汽;

武汉650余名医务人员来到了二汽……

数万名鄂西北人和二汽建设者们云集十堰,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山,住芦席棚、点马灯、吃红薯叶干菜、喝盐水……在极端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下,架桥铺路,引水送电,安装设备,调试攻关,建干打垒厂房,为打中国汽车工业的翻身仗,他们进行着最艰难的创业。

鄂西北,沉睡了亿万年的山谷苏醒了。

从1975年6月15日,第一辆EQ240两吨半越野车缓缓开下装配线到如今,短短30个春秋,东风汽车公司(1991年4月,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为我国汽车工业创造了举世的辉煌。

如果说,170多年前,那位饱经风霜的法国人托克奎维尔到达米歇根半岛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他的子孙们后来能使半岛上的一座城市——底特律,日后成为北美洲乃至世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36年前,踏荒而来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者们却是明明白白要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中建起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城的。他们将在这里进行最卓绝的战斗,这就是鄂西北人不幸中的大幸!

多年之后,鄂西北人聚在一起时,依然在议论:二汽厂址选择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化或闪失,鄂西北人都将面临另一种选择。于是,他们觉得,在鄂西北人命运的悲怆与风险中,潜伏着一种禅机——漫长的奉献与苦难之后,总会迎来为改变命运的征战……

5

中共郧阳地委顾问、原郧阳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李才于1991年和2005年两次接受了我的采访,李才告诉我:1947年郧阳全境解放后,在陕南行署领导下,组建了鄂陕地委、专署,下辖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含今神农架林区大部分乡镇)、均县(今丹江口市)。地委、专署所在地设在郧县县城,此为从明代至今近600年的郧阳府城。1952年撤销地区建制,所属各县并入襄阳地区(今襄樊市)。

60年代初,毛泽东发出加强三线建设的号召,由于郧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央决定,恢复郧阳地区建制,以适应三线建设需要。

1965年7月,组建了郧阳地委、专署机构,新机构所在地仍在郧阳府城。1967年地委、行署迁往十堰。这个新的领导集体带领郧阳人民开始了郧阳历史上永远令人难忘的阶段……

李才,这位带领鄂西北人历经了种种艰难事件的老人回忆——

1967年,郧阳地区工作发生转折,各级干部在“文革”的困境中承担起三线建设的重任。这一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在十堰开工建设,首批建设队伍开进工地。新的“革命高潮”与“三线建设高潮”同时展开,而且“相悖而行”。三线建设迫切要求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文化大革命”则强制推行“大批大斗大夺权”。在这种情况下,郧阳地区的干部在“靠边站”的异常困难情况下,承担了以支援二汽为中心的三线建设重任,创建了永志后世的业绩。

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工区和地区办事机构,全面展开服务工作。二汽的厂址选定在十堰(当时代号叫红卫)。它东起白浪,西至花果,沿老白公路铺开。厂区东西长约32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面积310平方公里。为了统一解决施工中的土地征用、居民迁移、后勤服务等问题,郧阳地区在组织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个是报请省同意,成立十堰工区办事处,划定郧县所属的黄龙、十堰两个区(10万人口,面积1250平方公里)为工区的辖地,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办事机构和服务单位,负责工区范围内的后勤服务。再一个是郧阳地区革委会成立地区三线建设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